过度担心和过度期待都是不尊重事实的一种行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印度有对父母,他们两是学霸,但是他们的孩子自杀了,父母一开始想不通为什么,一直对他的教育是鼓励式教育。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没有遗传父母的学霸基因,但是父母及身边人都默认他是学霸,他每天刻苦学习16个小时,虽然成绩不错但没考上印度理工。每次他对父母说他做不到的时候,他父母都鼓励他说:你可以的,考上印度理工不难。因为父母都是印度理工,又一直支持他,鼓励他。所以他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一定要考上印度理工。结果没考上,承受不了压力自杀了,觉得自己不够无颜面对父母。
这是不尊重孩子自身的情况过度期待造成的悲剧。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过度担心。
上次糖宝的姑姑给了她几颗阿尔卑斯,叫我帮她打开。我边开边说:不怕甜坏牙齿。
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说,这听起来很扭捏。要么我表达不乐意不给打开,要么就痛痛快快打开,彼此开心。同时我意识到那句话,我是脱口而出。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以前没去意识,现在发现是挺可怕的一件事。不知道对于糖宝来说,因为那句话,那颗糖带来的幸福感是不是大大降低。
其实很多时候,可能会觉得那句话是出于关心,但是现在觉得这个关心不合时宜。但是,我无意识得在生活中多次出现这种场景。比如:她跑时,会说:跑慢点,别摔着了。这只是我的假设和想象,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
过于担心其实也是对孩子不信任的一种行为,没有看到孩子成长的地方。其实2岁的孩子,已经会的很多了,也懂得在不平的地方慢下来,但是很多人包括我就会不自觉得说出担心的话。把孩子永远当成没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确实长不大。
我其实已经在行为上不去限制或者干涉她了,没想到语言这个还没改过来。而且语言的力量超级强大,假以时日,不改的话孩子就会往你不想要的方向发展。
多尊重事实,多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