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隋
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组对外
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
2017年3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审议会在北京召开,20多个学科分别提出了本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表述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理解与传承。
既然高中语文学科已确立了核心素养,那么,义务教育语文学科(小学、初中)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颁布之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尚未公布,但课标再次使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并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首项。虽未明确标出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素养中起支柱和核心作用的要素,但课标研制专家已有先见之明,为今日探寻和确立学科核心素养埋下伏笔。
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本。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标从三个方面设计,展开为着眼于语文整体提高的十项总目标。这十项总目标也可以提炼为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七个核心要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就是义务教育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
让我们到课标中去找依据。
为了强调三个方面对教学的引领作用,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项中要求“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实施建议”中又要求:“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再次强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甚至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学科的三个方面七个要素在课标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充分表明其核心地位、枢纽功能、引领作用不可动摇,无可取代。
从“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十项要求看,前三项是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四、第五项是有关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有关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而后五项都是有关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是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本功。
如何使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呢?正在于“过程与方法”。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方面和前后两个方面并列,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深刻认知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方法”既有形之于外的有关听、说读、写的方法,也有隐伏于内的智力活动的方法,二者共生同行,相互促进。良好的学习方法的积淀,将会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法悟法,学习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于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尝试错误,合作探究,获得结论和答案,较之直接呈现结论和答案,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
当然,教学过程中三个方面的交融是在不同语境中动态地交融。学生进入语境,亲历过程,有自我感悟,有切身体验,有独特理解,不仅获得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人格的陶冶。在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不仅是途径和策略,自身也是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毋庸置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说是确立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有关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和有关课程策略的核心要素的结合;有关课程静态的核心要素和动态的核心要素的统。无论结合或统一,都是在学生自主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在于打好知识、能力的基础,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三者的交融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