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其中不乏术后出现顽固性恶心的患者。我曾遇到了一位70岁高龄的女性结肠癌患者,她在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术后,虽然很快有肠道排气,却出现了顽固性的腹胀和恶心症状。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包括CT和胃肠造影,均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常规对症治疗以及针灸、艾灸等传统疗法症状无明显改善。
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我察觉到他们家庭似有隐情。后来他养女婿悄悄告诉我,这次患者住院手术主要由老伴和养女养女婿照顾,而其唯一的亲生儿子儿媳却因为之前的母子矛盾,选择在母亲病重时缺席。大约半年前,该子曾陪叔父赴上海求医并全程陪同,而今面对生母的病情,他却选择了回避,不仅未曾探望,更别提床前尽孝,这种对比尤为刺痛人心,让老人内心深受打击,情绪压抑。
面对这种情况,我深知单纯的医疗干预已无法解决问题。我耐心地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症状很可能与强烈的情绪反应有关,这种情绪波动直接影响了迷走神经的功能,进而导致了胃肠道动力的紊乱。为了帮助患者走出困境,我建议家属采取积极的行动,让老伴去劝解其儿子,以亲情伦理为纽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促使他放下心中的芥蒂,真心实意地来照顾母亲。
在我的建议下,患者的儿子和儿媳终于来到了医院。他们的到来仿佛为患者带来了一缕阳光,患者的恶心症状迅速消失,整个人也显得精神焕发。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患者的恢复进程异常顺利,很快顺利康复出院。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对于术后出现胃肠动力问题的患者,除了关注生理上的因素及治疗外,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是患者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患者背后的故事,用同理心去关怀每一个患者,帮助他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全方位治疗,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