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内。
众位大臣和雍正身边的管事太监,忙取出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后的传位遗诏,准备宣布雍正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为大清朝新的皇帝。
这时,军机大臣张廷玉却阻止了众人,并着急的说道:“现在还不能宣布遗诏,先皇帝还有一份秘旨没有找到…”
那究竟是一道什么样的秘旨?能让平时稳如泰山的朝中柱石张廷玉,阻止宣读遗诏?
这个事情还要从雍正继位开始说起。
康熙晚年,其执政手腕逐渐变软,且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至对于朝政腐败的发现和惩处能力大大降低。
再加上两废太子,给了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机会,各位有能力的皇子们,私下招揽朝臣展开激烈的皇位争夺,史称“九子夺嫡”。中央争权对于地方管控力度降低,导致政治腐败、贪污盛行。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继承了大同统。可以说,雍正继承的并不是一个盛世,相反那个时候的清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而且雍正在位时,针对清朝的弊病,制订了很多针对性的政策,比如,整顿吏治,采用
“廉银”的形式,对吏治清廉的官员加以奖励。而对贪腐严重的官员,采取高压手段,并要求他们补齐国库亏空;
同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可以说,清朝的“康乾盛世”是雍正一手促成的。
清朝在雍正的手上,不但一改康熙晚年颓废的局势,还未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在国家稳定后,雍正开始为自己身后事做打算,其中由谁来继承自己的皇位,就是重中之重。
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悲剧,在自己这一朝发生,所以他制订了“秘密立储法”。
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所以,在雍正去世后,大家这才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那这一道秘旨究竟是雍正何时所写?又为什么一定要和传位诏书一同宣读,才能确立新的皇帝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曾有这样的记载:
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这4人分别是: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当时,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现在雍正皇帝驾崩,张廷玉着急寻找这份秘旨,目的很显然,就是想要做新皇帝乾隆的辅政大臣,为确保自己日后地位稳固,找证据呢!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有人会说,张廷玉算得上清朝有名的忠臣,乾隆为什么要找理由支走他呢?
很简单,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后,肯定首选重用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稳固自己的皇权。
而张廷玉是雍正临终托孤的大臣,并不是乾隆的心腹大臣,当初也不过是迫于对先皇的尊敬,才重用于他!目的也只是为了稳固地位!
当自己掌握了朝堂权利后,自然就要卸磨杀驴!所以,张廷玉的结局,其实在雍正驾崩时,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