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总去医院,因此写作练习总是有些提不起精神。受到太多外在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没有办法去好好思考和写作。
不过依然要坚持每天写一些什么才好。
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很讨厌语文,不喜欢作文,反倒是对数理化一类的很感兴趣。开始理解文字的力量,并喜欢上文字,是初中以后的事情。
那时我们遇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他说,写任何你们想要写的,哪怕只有一句话,哪怕只是流水账,只要你们坚持下去就好。
之后,我买了几个很漂亮的日记本,开始每天写日记。真的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再加上进入青春期,感觉自己的很多想法不被父母和老师理解,便全都倾诉在日记里。
语文老师隔几个月会检查我们的日记,但是他说他不看我们的内容,只看写了没写。那时候的日记,虽说有许多小秘密,倒也不是很怕别人看,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和同学互相交换日记,互写评语。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似乎不再讨厌作文,感觉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心情,表达自我。初中三年,整整用完了三个厚厚的日记本。
上了高中,课业紧张,老师也没有什么要求,日记不在雷打不动的写下去。但是也养成了随身带一个私人本子的习惯。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时候,也会在本子上涂抹几笔,权当发泄。
那时候,作文命题开始变得比较灵活,不再是早些年死板的八股文。有时候语文考试,也会将自己的一些奇怪想法写到作文里,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当作范文来念。
我觉得,这种变化,不得不归功于初中的语文老师和他的日记教学法。他让你形成了涂涂写写的习惯,并逐渐的引导你意识到写作并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抒发。
大学之后,需要写的东西就更多了,论文、读书笔记基本每学期都要写很多。开始热衷于寻找文字之间的内部结构和逻辑,越来越喜欢理性的文字。感性的自我抒发反倒少了。
与此同时,在小本子上的涂涂画画不再是心情和随笔,而是日程计划和安排。小到每天背几个单词,大到一周看几本书,总是喜欢提前安排好。虽然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执行力会打折,但是每次做计划的时候还是会很兴奋。这也导致了我此后一直对日程本十分之热爱。
大学,算是逐渐体会到写作中的逻辑和构架之美。
研究生到参加工作最初几年主要是做调研。大学阴差阳错转了文科,多年没有接触数学的我,开始频繁接触一些数据和量表。然后,通过不断在数据的统计和关联中寻找规律,发现了文字中总结提炼的重要性。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写作是一件永无止境的发掘。我们只能在不停的写作中得到进步和提升。你永远不知道目前的你最欠缺的是什么,也不会知道通过练习和学习,下一阶段你会获得什么。只有不停的实践,才能水到渠成的领悟,攀上写作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要努力加油写下去,通过历练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