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心流?在《发现心流》这本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
“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时,那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完成这件事后我们却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喜欢、有挑战性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游戏、阅读等。
吐槽下,本书开头花了三十多页介绍了在我看来有些无趣的引言内容,迟迟未入正题,差点让我放弃的阅读的动力,好在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之后果然发现,这引言并没有多大用处。好了,下面咱们开始切入正题,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介绍心流的。
(一)心流,生命的高潮
作者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这世上活着的人类的所有的所做所为,几乎都是为了快乐。追求快乐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在体悟人生的痛苦和短暂后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生老病死,人无法快乐一辈子。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是:我常常自得其乐。出现这样的差异的原因也许在于:
先哲先贤们倾向于完美主义,人生的不完美让他们难展欢颜,但是芸芸众生却能不完美的欢愉度日。(加入这个问题是在我们其中发起的,那么事实会证明,先贤们完全是对的)
当人们不再贫穷时,再多的金银珠宝也不能提高人们的快乐程度了。作者引入快乐这个问题其实是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快乐,包括其他的一些情绪,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感到快乐,决定于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要去做的事情,当我们能设定自己的生存目标,充分运用我们的心智时,就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潜能,获得更多的美好的感受了。
于此相对的,当我们开始忧伤、恐惧、焦虑、无聊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精神熵”,在这里,我们也许需要了解一下“熵”的概念。
简而言之,熵就是表示物体无序的程度,物体越混乱,越是无序,熵就越高,举个例子,冰化成了水,熵就提高了,水再化成汽,熵又提高了,因为组成它们的水分子越来越无序了。如今的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的熵是越来越大的,也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在膨胀的,当这个熵突破到了一定的界限后,我们的宇宙也许就会化为虚无了。
作者认为,悲观的情绪会让我们心中的“精神熵”变大,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反而言之,当我们处在快乐等乐观的情绪下时,“精神熵”就会变小,此时你不必再费心思量,也无需自艾自怜,精神能量可以畅通无阻,做什么事都如有神助,想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就必须:
一:设定看得见的目标。你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追求的目标,一个人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
二:掌控自己的精神力量。(听上去很玄乎,其实就是学着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这一块自我感觉作者说的很碎,东一块西一点的写着,没有很明显的逻辑层次,总结起来着实难受。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形容获得心流时的感受:
想像你此时从山坡上滑雪下来,全幅精神都放在自己的身体和眼前的雪坡上,你此时心里没有一丝疏忽的感觉,因为你明白,一不小心,你就会一头栽进雪堆中。这种全神贯注的时刻,即是你获得心流的时候。
容易获得心流的活动通常都具备以下特点:
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挑战性比较强,但是正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开始凝聚,就会逐渐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此时自我意识几乎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时明锐,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一但进入这个状态,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将得到极致的发挥。
(二)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作者首先在这罗列了一下一个人在一天中进行的各类活动以及对他们的不同感受。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虽然人人几乎都不那么喜欢工作,但是工作却也是发生心流频繁的时候,究其原因:此时的挑战难度和应变能力都很高,而且目标明确,反馈迅速。一些被动式休闲的活动,如看电视,阅读等,虽然愉快,但是通常无法使人进入去全神贯注的状态。和朋友聊天,下馆子等主动式休闲活动大多比较快乐,有动机,也比较容易产生心流。
由此,得出结论,关注主动式休闲,妥善规划日常活动,从中获取最有助益,即最容易让你产生心流的活动。
假如你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活动,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重视人际互动,多和人进行交流。
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在你必须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即使对方是陌生人,你的注意力仍会因外在需求而集中,别人的出现会给你带来目标,并提供回馈,即使是最简单的互动,如询问时间等,也是一种必须发挥人际互动技巧的挑战。作者在这里建议,如果你实在无事可做,那就和朋友多聊天吧,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改变你身处的环境。
就比如说,青少年在远离成人的监护时感觉不错,在一些公共场合则比较拘束。就好比成人开车,此时有一种自由、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因为此时可以不受干扰,全神贯注,并在汽车内解决情绪冲突。就好比很多压力大的男性明明开车回到家却不愿立刻下车,还想在车内待一会,这个时候,是他们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时刻。
(通过以上两点,是不是可以得出:拖着朋友出去玩是获得心流的最好方式呢?好像真是这样的)
最后,坐着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想要改善你的生活品质,需要注意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并体验在不同的活动、场合、时段以及同伴情况下的感受。人的生活体验并无定律可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第一要务。
(三)工作悖论
工作几乎占去人类生活三分之一的时间(也许是百分之五十以上,对那些996以及007的公司的员工而言)。它是一种奇怪的体验,几位人们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和归属感,却也是大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人们对工作抱着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态度,虽然知道工作是生活的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真正在工作的时候却又百般无奈。
对工作的态度,我们从一些小孩子的身上可见一斑。
青少年大多被灌注了这样一个意识:上学是工作,运动是娱乐。只要被他们认为是工作,他们就会投入十足的注意力,激发高度的自尊心。对于娱乐,虽然重要性比较低,但是却往往令她们感到愉快。也就是说:工作是必须但是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但是无用处的。
虽然这样的意识间接的影响了他们,并且在以后进入社会也是如此,但有趣的是:成人生活中心流出现最多的却是在工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究其原因,无非是:
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内容都趋近于游戏,有明确的目标和施行规则,我们可由完成工作得到同事和上司的回馈。工作使人全神贯注,心念集中,在理想的状态下,工作难度和工作者的能力也相符。如此看来,工作的实际感受比我们预期的要好。但话说回来,如果一逮着机会,每个人却有希望少做点工作。
清楚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在在工作中变得更加“快乐”一点。
作者曾采访过很多精英成功人士,发现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说,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但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从未工作一天。
可以说出这句话的人,心流必然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虽然他们也会有内心交战、工作辛劳的时刻,但是将心灵扩展到崭新领域的喜悦,却是他们生命的最大特征。
工作是否能有助于个人生活的提升,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条件,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态度,以及我们面对挑战时能汲取到何种体验和感受。工作也可以变的十分有趣,下定决心让工作变的有意义,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