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纯白的,性是昏黄的。
我矢志不渝追求“爱”,但我始终绝口不提“性”。
我在“性”里迷失,在“爱”里清醒。
“爱”与“性”的二元对立,
宣称着“爱”的人,
很多都羞于,怯于,耻于谈“性”
不好意思,我要谈了......
今天在和Tiffany聊天的时候,她突然和我说微博上面已经被“母子性”刷屏了,一时好奇,进了微博逛了一下。或许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其实是一位49岁的女士在自己的微博中坦言在半年前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没有女朋友,自己也还没有现在的男朋友的时候,曾经与自己的儿子保持了长达五年的性伴侣的关系,并在文章中提及了这样子关系的好处。该篇文章一出,微博上瞬间炸开了锅,谩骂声此起彼伏。我一字一句看完了整篇文章,大部分观点难以接受,但是有些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一下的。
该女士在文章中提及性和学画画、学小提琴和学滑冰一样,都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的技能,不必污化和特殊化这个简单的性行为。的确,不可否认,在中国“性”这个字早就已经被妖魔鬼怪化,甚至导致连带着的“喜欢”“爱”都受到了殃及。
即使在大家都认为思想开放的香港,即使他们在二年级就已经在常识课本上接触到了“性”这个字,了解了整个生育过程,即使他们在三年级开始就会有“生理卫生知识讲座”,五年级在常识课上学习过生理构造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还会听到五年级的学生和我吐槽:“有同学说他喜欢我,实在太变态了。”我相信,之所以会有学生会觉得“喜欢”有一个变态的事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态”,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纪就应该存在的一种感情。可是“喜欢”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而且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什么要因为大人不知道应当如何引导,害怕他们误入歧途,就故意将它丑化,将它妖魔化呢?
近些年,教育局在这个方面确实有做出一些努力,譬如出版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可是仅仅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真的有用吗?就像有些家长反映的,课本里面会出现怪叔叔、怪阿姨。所以很多时候不仅得有相关教材,更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去认识“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客观的去认识它,去了解它。而不会偷偷摸摸的去想要触碰,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而言,更不会因为好奇和无知而去做一些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我支持这个妈妈对于自己亲生儿子对于“性知识”的教授,这确实可以促进他以后和自己的女朋友或是老婆的感情提升,但是我依旧无法接受这位母亲的身体力行。理念没错,可是为何不能使用另一种更为合理,更能令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呢?
《礼记•礼运》说:“人情者,圣王之田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的确,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所以才会需要有道德来进行约束,如果一切都无所畏惧,无所顾忌,那么人又以何为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