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天前,突发奇想,想要把手机微信上收藏的文章进行一下整理,因为平时没有收藏后进行标签标记的习惯。当我打开微信收藏夹,从13年开始用微信到现在,收藏的文章最少有800篇,之前会有一天收藏八九篇之多,然后我就愣头青的从头开始整理,但是发现已经整理不完了这样整理只会浪费时间,然后我就在思考,碎片化阅读给我带来的知识究竟吸收了多少呢?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讲解碎片化知识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很形象的展示了碎片化知识在我们脑海中的存在。(没有体系)
在知识大量输入的时代,我们怎么才能保证知识的输出,这点尤为重要。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不断地收到及时的消息和提醒,我们关注着我们喜爱或者学习的领域,每天订阅号都会很守时的出现一篇两篇干货(干货的存在现在明显比心灵鸡汤更胜一筹,因为鸡汤总归是鸡汤,并没有给你勺子),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这样的干货就是收藏了明天再来研究呢?到了明天又推送了几篇不一样的干货,还是和昨天一样公众号不停的推送,作为读者我们不停的收藏,这样我们估计就会陷入一个假象,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知识点,但是我们是精通了他们了吗?其实并没有。就如上图所展示的一样,我们的知识就是片状的,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应是体统化的,怎样系统化的学习?怎样将知识为己所用?
知识的输入阶段
读书
读书带来的收益是阅读碎片化不可比拟的。我们学习一门专业知识,一般都是从专业的课本开始学起,如果们想要继续开阔视野,我们就需要都大量的其他课外的书籍。一个学者能够出书,肯定是对该专业领域研究很深入的,学习这些知识远胜于读几篇零碎的文章。
看文献
每个行业都有深入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徒有其表,就比如做设计,设计也是需要很深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行业对于知识还有研究领域发展的方向来说,看大量的文献是很有好处的,一般研究的文献更具有权威性,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就知识的获取,其实有很多的方法,但是这两点是不可或缺的,况且这两点更容易实现,在知识的输入阶段,一定要注意的是对于知识的获取,我们应该是有体系的、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笼统的学习。
知识的输出段
在知识大量输入之后,怎样转化为自己的内功,暂且不宜,但是我们摄入的知识,并不是私有的,我们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共享,这就是知识的出去阶段,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输出阶段
写作
在涉猎足够多知识的时候,怎么才能检验我们是否掌握?当然实践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另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储存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写出来。写是另一回事,写出来分享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你分享出去,就会有人看到,就有可能对你产生质疑,这些都是好事,因为这些会加固你对这块领域知识的掌握。不管说写作会带来其他的好处,但是对于知识掌握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与他人交流
与人交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作为设计师,与人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梳理能力。与人交流,可以达到信息彼此共享的目的,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当然这就要考虑到交流对象的因素,当然是向自己领域中的大牛就行交谈,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开阔对这个领域未知的知识。
以上,就是简单叙述最近的一个想法,在大量的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该怎样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摄入,在不断地摄入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将知识进行输出一遍更好的利用和掌握。其实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