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发文的文章很不规律,不能每天一篇,甚至经常两到三天一篇,再后来演变成在元旦期间变成五天一篇。
因为我总感觉,白天在上班,很忙,回来好累,我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写文章。
但是我某天打开手机,看到电量不够,我在设置的电池里看到了下面的一个情况:
我突然问自己:你真的很忙吗?忙到没时间吗?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时间来干上面这些事情?
之前在新闻看到,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对手机软件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10 。在中国,估计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是其2到3倍。
后来我算了算过去一个星期,刨去工作、吃饭、睡觉,每天花在手机的时间,我发现我一整天花在刷微博、看动画、刷微信的碎片时间加起来竟然有3至4个小时,甚至更多!这些时间完全足够搞定一篇文章了。
的确,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处于一种状态:
永远在线,随时干扰(被干扰),信息溢出到爆炸,思考变浅,阅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
让我们时间变碎片的是各种干扰,突然的微信信息,自己偶尔拿起手机刷微博一刷一小时,后台各种app的消息推送,同事应酬,老板电话……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你会觉得头都要爆炸了,根本没时间完成分钟事情。
那么要让自己能够在这种被子碎片化的过程,专注完成一些事情,我们应该需做好哪些方面,让自己一面不焦虑时间不够,一面不做浪费时间的问题?
一、抵御干扰———内部干扰与外部干扰
我们要整合时间就得学会应对干扰。上一个礼拜,我根据听古典老师之前音频提到的方法践行,这个礼拜保持了每天一篇文章的推送。
我们所说的干扰一共分两种: 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
内部干扰就是没别人干扰你,是你的念头干扰自己,你主动产生了碎片。比如刷微博,刷朋友圈。应对内部干扰的方法:
“念头收纳” ——把脑袋里想到的事情都写在旁边的纸上。
比如我某天在写汇报总结的时候,脑袋里突然想起来,淘宝买的衣服怎么三天了还没寄到,我要看看这货走到哪了。只要你打开手机,你就被干扰了,你的时间也变碎片了,你打开淘宝,看一下物流,然后你又看到一件衣服,然后各种看啊看,转头一看,半小时过去了。其实,物流信息啥时候都能查。
这时候,我怎么做的呢?
我一看我有分心念头,马上就把这个想法写到旁边的一张草稿纸上,写下一个想法可能另一个也跟着冒出来,继续写下来……一般写到7个左右的时候,你就能专注在手头的事情上了。
另一种提高专注力的方式:“3秒禅” 。
这是从佛家的一种修炼得来。就是当你在专注后,准备离开情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让自己先停3秒再行动,很多冲动就会慢慢降低下来。不妨配合“念头收纳”,慢慢就会习惯性地把心静下来。
其次,外部干扰就是同事电话、弹出的电子邮件、各种会议、微信消息等等。应对外部干扰的策略有:
1.电子静默:主动关掉大部分的手机和桌面推送;
后来,我在做某件事情的一定时间内都采取这种方法,效率提高很多。
2.物理隔绝:尽可能让自己待在一个不被干扰的空间、时间;
比如我下班回来那个时间,因为我一个人住,所以我基本也不会被过分打扰,就能有计划做各种事情。
3.调整期待:不要对方一说话就马上回复或回微信,但是每次回都留出足够时间处理,重要的事情直接电话,养成大家对你的好期待;
当有微信消息,也不来并不一定要马上拿起回复,除非非常急的事情,如果不是,你可以段时间集中处理,这样对于你不被干扰帮助很大。
4.学习拒绝:学习沟通技巧,懂得拒绝、协商、中断和管理各种关系。
如果你决定了你今天要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朋友再约你出去玩啊,你可以适当拒绝,和ta下次约。
二、加减乘除策略———提高效能
1.加:增加碎片时间的价值
根据我第二张图片,在手机上浪费的时间,我算了算,如果按每天节约“碎片式浪费”2小时计算,那么我一个月会有60小时,一年会有30天的收益。这些时间足够我读完2本书,甚至掌握1门技能。
之所以发生碎片式浪费,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 ,在没有安排的时候,最简单的默认选项就是刷微博,刷朋友圈。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了,最好的方式:
提前列好个 “碎片时间清单” 。
如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罗列的一样:把碎片的时间列出来,可能的情景写下来,再做具体的安排计划。
当你真正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时,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做了很多事情。
2.减:减少切换的成本
Sean Clark在《为什么打断15分钟的代价是1小时》提到,你在做某件事情时,被打断15分钟其实是被打断1小时。
所以最后的办法是,集中所有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
你可能要给某客户打电话,又要写报告,还要拿去给领导签字,在跟领导汇报客户跟进情况时,又要约某个朋友吃饭,又要去超市买东西……等等事情,你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切换,时间就被各种切碎了。
比如,我可能会在去找领导签字时,顺便汇报情况,再完成汇报总结;会在去吃饭的路上顺便买东西;要跟朋友打电话时,将需要打的电话都打了。
凡是在这些场景下解决的事情我都列在一起,当需要处在这个情境下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的事情一次性搞定。
这样你的时间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3.多效程叠加效率
在农业上,有一种“间作套种”常用的科学种田的方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连续几季都种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的是同一类养分,长此以往,地力就会枯竭。
像以前在乡下,看奶奶种菜,连续几个季节种的都是相同的作物,结果产出一次不如一次。
我采取的具体做法:在独立思考分析一个问题段时间后,在纸上画画导图;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其他人问问他们的意见,进行头脑风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伸伸懒腰压压腿,甚至干脆Keep一下,做一组平板支撑;周末在做了一系列脑力活动后,用体力活动互相交替一下,打扫卫生洗洗衣服。
4.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上一个礼拜,我给自己定目标,每天要写1000-1500字的文章,可我白天上班,持续工作,偶尔值班,哪里有时间呢?
我就主动碎片化了每天写作这件事情,把事情分成了两个部分:思考和行动。因为这两个动作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写一篇文章,大多人是准备2小时集中完成这件事情。但其实你还没想好怎么写,无从下手啊,然后手托腮帮,或是双手抱于胸前,来回走动思考,后来越想越焦虑——不知怎么的很自然地拿起手机刷微信、上淘宝,转眼再看,2小时过去了,但实际一个字儿没写。
那我选择的方式是什么呢?
早晨起床后刷牙的5分钟我会听得到或者喜马拉雅的音频,边想着我要写什么,可能听着音频的某个故事就有了灵感,就大概构思一下;坐公交时,看看一些文章,看到有用的观点手机起来,添加到印象笔记,再结合自己观点形成自己的语言;中午吃完饭休息前的半小时,列个大纲;下班回来打开文档将各个部分填满,30-40分钟就能完成文章的书写了。
像古典老师说的: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
现在你也打开手机,设置-电池,看看你的电量分布,看看你花在这些社交软件及各种app上的时间有多少,看看你是否真的没时间。
加一加可以节约多少,而节约的这些碎片化时间,用“加减乘除”法列个碎片时间清单,算算可以完成哪些事情。
尝试拿出笔写一写,再明天践行一下,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