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记日记的习惯么?
提到日记,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小时候写给老师的东西么,或者抒发情感的流水账。
有的伙伴或许听说过工作日志、周报等,借助它们来总结工作上的得失。
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日记还有什么其他的价值和作用呢?
日记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的推演与训练。
但是有一把更厉害的思考工具,就是反思日记。
【1】反思日记好处多
为什么要用反思日记呢:
1、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2、复盘事情经过,发现问题和经验;
3、培养隐形竞争力;
你知道么,反思日记与“元认知”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2】元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对你的思考过程的一个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这就好比人们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
我们举了例子,比如你看到“元认知”时的思考过程,来理解一下“元认知”:
第一阶段:我原来是这么想的;
第二阶段:我为什么会这么想的,错在哪里呢;
第三阶段:我以后又该如何去思考呢;
不断重复这样的步骤,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让自己的思考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实现思维的进化。
所以说记反思日记,就是一个不断训练元认知的过程。
【3】如何写反思日记
我们一般人做事的流程是,提出假设、调取经验、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而反思的顺序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的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那么反思日记怎么写呢,一般人上来习惯使用记日记的方法,如实写下每天的事情,记个流水账,做得好的还会写个总结。但是这样的记录效果对我们作用不大,时间长了还容易怀疑效果,也就渐渐地松懈了。
相比之下,反思日记却是更侧重事实、感受、原因分析这三个维度,先逐步分解,再系统分析,最后发现规律与提炼经验及模型。
【4】我们把什么写进反思日记
成甲在《好好学习》告诉我们,反思日记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工作小事,另一个是生活案例化。当然了,如果大事情或者重要事项,更应该做反思了。
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想,记录大事还好说,可是一天有那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记录一遍,这可多无聊啊,能有什么作用呢。
之所以我们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困在小事当中。
相比之下,高效率的人都是集中精力做主要的事情,这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结果,也就是积累经验轻松搞定小事,减少它们对自己的干扰。这背后离不开认知的升级和策略的优化。
再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陷入一种再怎么努力也提高不了的状态,或者是学了一个新技能,比如手绘,刚开始进步很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平平稳稳,毫无进步。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及时去反思,否则容易怀疑自己或者犹豫着慢慢放弃。
正如世界象棋冠军和世界太极拳王维茨金在他所著的《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到,他自己早期在学习象棋的时候,常常会凭借直觉或者说不清楚的理由走出一步棋。教练布鲁斯为了帮助他发现问题,便“······”,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
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要达成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方法?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呢?
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新发现、大事件等,全都写入日记中,按照标准流程逐步分解与反思。等于说,你重新把事情再做一遍,并且找出其中的难点、重点、情感变化和解决方案。
【5】反思日记里的隐藏财富
不要以为记录了反思日记就大功告成,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若让反思日记对我们的自身产生更大的作用,需要引入另外一个习惯,那就是定期回顾。我们可以按照周、月、年的形式,结合反思笔记对自己各个方面或几个主要领域做回顾、比较、分析,进而找出自己的思维的漏洞、好经验和自身的优势。
成甲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在读富兰克林传记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写的是富兰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种德行,像节制、决心、俭朴等等。读完一遍后,他关注的是这十三种德行。后来反思的时候,他才突然意识到,富兰克林想说的其实是,自己要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寻找差距。这其实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对标管理”。成甲早就学过这个知识,但是从来没想过这个知识该怎么用在生活里。
我们总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都用上,那么经过反思,我们就可以检验自己到底有没有在用知识,并且找到彼此的关联。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
单单知道了反思日记还是没有用,主要的是长期间的使用,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