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天气凉凉的,非常惬意,我和其他四位老师高兴地来到一小六楼会议室,参加了由教体局主办,实验一小承办的"汝阳县2019暑期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小学数学)培训,通过培训,感触颇深。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培训心得,与大家共勉。整个培训分三个环节,第一个听课环节,第二个专家评课环节,第三个就是下午的专家报告环节。前三节课分别有三个教师讲授“分数的认识”。前两位老师分别是一小的胡小华和李会品老师,他们两个讲课结构类似:都是先出示情境,然后导入新课,最后讲解、小结。整个过程气氛活跃,老师也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概念把握精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理解。
而第三位老师则是由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吴海燕老师执教的“分数的认识”。她和前两位老师的课堂结构不一样。课堂开始,先谈话导入半个,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数来表示半个(写或画在练习本上),然后挑生展示讲解,最后总结。整节课结构完整,但气氛很不活跃。最后我老师讲了一句话“这是我上的声音最不亮的一节课”。因为课堂中孩子们声音小,不举手。不过,在吴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开导下,整节课还是非常顺利圆满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前两节和第三节她们的讲课方法明显不同。前两节采用的是讲授告知的方式。而吴老师则选用了启发,引诱,开导的方式。那究竟选用哪种方式才更适合孩子的学习呢?
听了吴老师的评课、报告,还有自己的回顾反思,可以得出:我们要采用吴老师的方法: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要把问题抛给孩子,别把结果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尝试着自己去解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留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核心素养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