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他们是经历了由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沧海桑田的蜕变,这蜕变不仅让这个社会褪了层皮,还让他们身上的黄土,抖了三抖。
今年的疫情不能简单的说它是好是坏,至少它让我们在繁华世事中呆在一偶,与我们的上一辈呆在一起,与另一个时代呆在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辛酸或是甜蜜,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在静默沉思的日子里,听那个时代在缓缓的对我诉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就是……”。
他们大多数肩上都扛着担子,不管是从青年还是到中年,或是至今,担子里装着柴米油盐,和生活的重量。不得不说,上一辈的人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要更坚强,当然,不乏有偏见和封建,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恐怕一辈子也很难改掉。他们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有的初中,有的小学便停止学业,开始在生活里尝尽酸甜苦辣,最开始的工作便是从田地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是吃不饱的,全靠在晚上站岗的时候,吃点红薯,玉米,豆子来填肚子,所以,他们挨饿学习确实是很伟大的一件事,这也可能是他们普遍没有考上高中的原因之一。
到了青年,他们便要出去挣钱,以便讨个媳妇儿养家糊口,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人生的部分意义。当时国家在大量修筑道路,十几岁的小伙子便跟着筑路队,开山推石,逢河架桥,干了几年后,便回到家里做些小买卖,买冰棍儿,买气球,等等,只要挣钱的活就干,把一身的热血给了生活。
当他成家立业后,人生的又一个战役打响了,当时,建筑行业正如火如荼,跟着施工队走南闯北,担水泥,叠青砖,要把一家子给喂饱喽。渐渐的,孩子拔高,这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当初也想成为一个“文化人”,便把这种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不管最后结果是什么,他还是想试试。 或许,最后实现了,亦或没实现。他只是不想在让生活的笼子圈住下一辈。
他们的晚年,不能说是悲催,只能说是悲哀,在与生活斗争的几十年后,陪伴他们的还是生活,还是黄土和苍穹。他们只会在阳光里静静的坐着,回想起一生的足迹,在烟雾缭绕里,回到了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