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六年,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即将病逝。他最后的心愿是,朱棣能够释放溥洽。溥洽是建文帝时期宫中的主录僧,传言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回望姚广孝的一生,搅弄风云,玩弄权谋。灵魂幻灭的瞬间,不知是黑衣宰相,还是道衍和尚。
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取名道衍。出家之前,他饱读诗书,历经坎坷,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容身。出家之后,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的想法,他是不屑的。看透时局,给权欲加一把火,纵使生灵涂炭,也不如自己的伟业重要。
在嵩山寺游玩时,相士袁珙看到道衍时大吃一惊,世上怎么会有你这样奇异的和尚!长着一双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这样的人天性嗜好杀戮,将来你一定会成为刘秉忠那样的人!
听到这样的评语,道衍却很高兴。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分给藩王讲经荐福。道衍向燕王毛遂自荐,能够送白帽子给大王。他跟随燕王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住持。他只管天道,不管民心,反复劝说燕王造反。为了自己的抱负,四海清平,反而是阻碍。
靖难之役中,在很多关键时刻,道衍都可以力挽狂澜。他帮助朱棣在大明法条中找到造反依据,入京靖难。东昌之战后,朱棣的北军几乎被全歼,道衍提出用死去大将张玉来打感情牌,鼓舞士气。决定攻击京城时,朱棣认为济南难攻,无法入京。道衍指点,可绕过济南,直取南京。
“靖难”成功后,朱棣首先找到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此时,道衍不知是否反思,对于大明而言,朱棣是否是正确的选择。他拒绝了皇帝很多的封赏,仍旧住在寺院,下朝以后改穿僧衣。
道衍赈灾时,曾到长洲见姐姐,姐姐却闭门不见,拜访故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传话“和尚误矣”。没有人理解和认可他,不管得到了怎样的荣耀,他都沦为了世人口中的不忠之人、乱臣贼子。
离世之前,道衍救下了溥洽,一个因为靖难之役被囚禁十六年的牺牲品。尘埃落定,没有人能够逃离良心和正义的审判。最后的瞬间,道衍和尚应该是悔悟了吧。
没有道衍,朱棣还是那个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的燕王。但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还会主动走向逆风那一面吗?如果,他可以生在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争雄的时代,会不会也可成不世之功?
(作者: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