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关于“传感器新闻”所做的解读。
彭兰是新闻学界著名学者,她的关注领域其中就包括科技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影响。应知“得到”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彭兰老师特别撰稿,为我们解读了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新闻生产的新模式——传感器新闻。内容很有价值,分享给你。
2017年,物联网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一的传感器将进一步普及,并向新闻业延伸。而传感器与新闻的碰撞,或许会带来 “传感器新闻”的兴起。
所谓传感器新闻是基于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以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新闻这个词听上去很神秘,但其实它早就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接触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卫星等传感器及遥感技术,收集数据后做出的报道,就是传感器新闻。而未来,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丰富,把各种对象产生的数据输送给媒体,不断拓展新闻生产的思路与空间。
我认为,传感器新闻主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优势一:传感器将拓展人的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
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大,他都只能观察事物的某些截面,并且他的观察范围主要限于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领域。比如人眼可以看见雾霾,却无法看出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但传感器可以做到这一点。
2015年10月,央视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5位数据分析员用了21天分析从GPS系统获得的“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从数据分析中他们发现,过去一年里,途经“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海上货运量增加14.6%,而同期全球航运总量只增加3.8%。对于这个专题中核心数据的挖掘来说,GPS系统至关重要,而GPS系统就是一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传感系统。
今天遍布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同样是一种传感器。它们持续、稳定地记录着某些区域的现场状况,一些新闻事件真相的最终查明,正是得益于这些监控录像。
无人机,也可以看作是会飞的传感器,今天它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上的应用,已经展示了未来的可能。
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智能传感器。它们可以直达过去人力无法到达的层面,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媒体从新的维度来揭示和描绘新闻事实。
优势之二: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
过去媒体最缺乏的能力之一,是预知未来的能力。借助媒体人或专家的智慧来预测未来,预测失灵的情况非常普遍。对于自然界与社会的洞察,需要靠数据说话,这些数据,未来将大量地来自物联网。
据报道,2014年11月,武汉4座特大型桥上被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自动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发生,也能使得在危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桥梁自身可以发出预警信息。可以推想,类似技术,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就像预报天气一样,不少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测某些对象的变化过程与趋势,因此,以传感器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将是必然的。
优势之三:传感器传导个性需求,“定制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传感器也是用户与媒体之间的连接器,是定制化信息服务的依据。
未来的信息生产,将是针对个体及其关联场景的整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而用可穿戴设备与传感器来了解用户的实时需求与场景,完成个性化数据采集与传导,是定制化生产的基础。例如,当我们参观一个博物馆时,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眼镜的传感器感知到我们关注某件展品,就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这件展品相关的信息。这是今天博物馆的导览服务无法相比的。
当然,当用户的“个性”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方便地测量、传导时,个体的隐私暴露风险也必然加大。如何在两者间进行平衡,将是未来传播伦理中的一个新问题。
放眼未来,我们还要看到,传感器不仅连接起了数据与媒体,连接起了用户与媒体,也为智能化的新闻信息生产包括机器自动写作新闻提供了前提,传感器新闻,也将进化为智能化新闻。
以上就是彭兰关于“传感器新闻”的解读,供你参考。
特约撰稿:彭兰
参考文献:《数说命运体第1集:远方的包裹》、《4座特大桥安装传感器 实时监测桥梁健康》
讲述:成亚
本文为老卢整理的微商读书笔记,原文地址:http://www.laoluv.com/weishang-chongdian/64522017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