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定义成功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 对于失败者的嘲弄却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屌丝”、“loser”,还是“理想主义者”、“文艺青年”,总是能时不时地在互联网上引起狂欢式的嘲讽。
《斯通纳》讲了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这种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暗暗契合了作者本身的经历,以至于他在书的序言中不断地提醒读者, 这本书跟他执教的大学没有什么关系,不涉及任何一个人,纯粹是一本虚构的文学作品。
然而,任何一本文学作品,无疑都包含着作者内心的某种不自觉的精神映射。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令人着迷的癫狂、无法抑制的激情和近乎喃喃自语的长篇大论(哪怕是主人公一刻钟的心理状况,能洋洋洒洒地写上十几页),我们认识一个作家,多半也是从他的文风中来看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作家,真实的精神状态往往与小说背道而驰的状况。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斯通纳》,却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主人公的身上捕捉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的。
斯通纳是一个平凡的失败者。他从偏远的农村而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可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大学,又在懵懂之中开启了文学的大门, 就此改变了自己原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人生。可伴随着这种幸运而来的,恰恰是他一生永远无法获得幸福生活的厄运。他结婚,生子,教学,退休,直到衰老、死亡,始终努力追寻着完整的自我,坦然面对了毫无波澜的一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谁又能说心灵的“奥德赛”算不得真正的生活?
正如诗人穆旦在他晚年的诗歌《冥想》(第二小节)中所的写那样: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1976年5月
约翰•威廉姆斯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无可挑剔的语句,写就了《斯通纳》这部超越时代的大作。即便今天看来,仍然毫不过时。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存在和感受总是被忽略的。一个"不成功"的人的故事,总是乏人问津。可只消静下心来想一想,真正的成功,从来都只是内心的平静,与他人无涉的坦然,还有直面一切的勇气。就像罗曼•罗兰描绘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书评专题第2篇,总第0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