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获取与需求分析

1、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主要分为三部分:获取需求渠道、获取需求方式、需求记录

1.1需求获取渠道

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

内部渠道:同事,老板,产品,自己

外部渠道:市场,用户,合作伙伴,竞品

1.2需求获取方式

内部:

同事:深入交流

老板:深入交流

产品:数据分析(PV、UV、日活、月活、页面访问路径、单次使用时长、次日留存率等)

自己:深入使用,观察生活

外部:

市场:政策调整,动态咨询,分析报告

用户:用户调研,用户反馈

合作伙伴:反馈,调研

竞品:竞品分析

1.3需求记录

主要内容为需求编号,需求类型,需求来源,需求内容,需求场景,记录时间,记录人员

1.3.1 需求类型

1)按照产品属性划分:idea、新增、优化、Bugfix

2)按照产品职能划分:功能类需求、运营类需求、数据类需求、设计类需求

3)按照需求性质划分:显性、隐形

填写需求记录表的“需求类型”这一栏时,格式应该是像这样的:优化/数据类/显性

1.3.2 需求来源

用户-用户反馈-产品论坛【昵称】

内部-运营部-小明

1.3.3 需求内容

尽量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结构

1.3.4 需求场景

时间(在什么时间碰到了问题?)

地点(在什么地点碰到了问题?)

人物(谁碰到了问题?)

事件(具体碰到了什么问题?)

起因(为什么会碰到问题?)

经过(碰到问题之后他的反应是什么?)

结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者说他想怎么解决?他的感受是什么?)

2、需求分析

主要分为需求筛选,需求透视,需求排序三部分

2.1需求筛选

真实性:真实目标需求?是否真的需求?

一致性:是否符合产品定位、战略定位?需求覆盖面多大?

价值性:用户价值?企业价值?成本、人力?

可行性:成本与技术可行性?

2.2需求透视

表面需求:用户想要的(用户提出的1.0解决方案)马

本质需求:用户想要的(用户想要的最终目标,基本难以实现的)瞬移

产品需求:产品提供的(产品提供的2.0解决方案)车

2.3需求排序

主要考察纬度:战略定位、产品定位、用户需求

1、相关性:越接近产品定位、战略定位优先级越高,越基础的服务需求优先级越高

2、逻辑性:需求中的逻辑关系,越上层优先级越高

3、价值:越能创造企业价值,用户价值优先级越高

4、强度:必要性,高频次,持续性越高,优先级越高(参考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

5、广度:需求覆盖面,或目标用户数量

6、频率:单位时间内使用次数越高

7、类型:根据KANO模型对需求做出的分类

1)基本型需求-痛点

2)期望型需求-痒点

3)兴奋型需求-兴奋点

3名词与模型


用户分析常用缩略词

UV:单个系统/平台每天登陆账号数

PV:每个用户每次点击页面的次数

VV:所有账号每天访问系统/平台次数


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


KANO模型


四分位图:Better-Worse系数分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