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回顾整理2022.6.26

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周好像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也感觉过得特别的快。

第一件特别有感慨的事情便是,上周接到代表地矿局去参加国土资源厅文艺汇演的通知,等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个剧本出来,结果让新地矿局的工会领导产生误解,觉得没有按照上级的意图来做。这让我们感觉两个局的管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并且也觉得新局的融合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方面,收起自己的失落、委屈,又得重新调整向他们汇报,并且想办法去汇报、调和这种误解,从而建立合作与信任的关系。这中间还是有些难处。还好,也运用上对话技术去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件事,跟自己的专业有关。在周六的晚上,受邀作为嘉宾联合主持了一场线上的结业典礼,为熙琄老师叙事成长营的学员一年来的学习和创造,做一次巨大的见证。这也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主持,但感觉还不错。比较深的感触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其中,去细细体会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其中的创造,他们在其中的奉献,他们在其中的升华和成长。这个群体里面有大中小学的老师、医护人员、临终关怀人员、地方教育机构的研究员、很多一线的心理咨询实务工作者、创业者等等。他们在社区里陪伴大家读经典书籍、进行对话技术练习、讲述生命故事,进行公益宣讲。也有很多生命很特别的人,包括残障人士、罹患癌症的人士,他们的生命都活得非常精彩而有力量,带给人们很多感动和启示。

第三,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有了今年的第一次游泳,突然间发现儿子不知不觉学会了潜泳,可以在水里自由地倒腾。也陪着女儿去城市音乐厅参加了星海杯的钢琴比赛。在这个很高大豪华的大厅里,坐在观众席上。看到她熟练的弹奏,一下觉得她又长大了不少。

还有,周五要完成小学生安全平台上的一个心理健康状态测评题,我刻意没有代替香姐回答,而是在电话中逐一访问她的答案。在她轻快的回答中,我越发觉得欣慰。那一个个的答案,显示着这个孩子在对家庭、父母、交友、学习等诸多方面的积极看待,在价值取向、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正向有力。虽然其中也有着初入青春期的少许迷茫,但不妨碍她是一个内心健硕的姑娘。

另外,上周日的父亲节,想到几个问句发到两期的共同体里,有一些伙伴做了回应分享,觉得也很是感动。其中的范丽老师更是访问了女儿,还转发到家族群,引发一大家人的回应。看着故事的流淌,觉得好好生活,认真实践,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读书心得

这周读到《开放对话·期待对话》第五章“与他者对话”,自己也做了比较详尽的记录,周日的晚上还参加了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如果要有效的与他者对话,首先要承认他者的他异性,无条件的接纳他者,也要通过开放自我,友善尊重对方来创造对话的空间,对话中还要有诚挚的关心,并且注重他者的当下状态。原文摘录——

所谓对话性,是指接纳他者的声音,但不一定接纳他的作为。
被人听见,就会带来改变。
即使无法接受他者过去的行为或看法,我们在此时此地仍必须无条件接纳他者的当下所是。

另外,还读了一大部分的《林语堂传》。且记下一段关于“幽默”一词从西方语境中翻译到中国来的这段趣话,让中国人的语言中从此开始多了一份幽默。林语堂也在这个词的启发上,写了很多具有幽默特色的文章。和鲁迅的辛辣不同,他的幽默,也温和智慧的去讥讽时弊。而且,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滩上,他本人也成为唯一一个以写作为生并且过得非常滋润的作家。他写到——

幽默的奥秘就在于怡然自得,自己照镜子坦率面对自我,撕掉任何虚伪的面具。这需要一种豁达的胸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亦能坦然处之。

聚会感悟

访谈一:周一聚会,和筱筱老师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自我见证”,用她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帮助她回看并重塑当年的两段创伤经验。她的生命颜色从小时候的黄色、粉色,到初高中的深紫色、黑色,再到大学和工作后的深蓝、浅蓝,一路变化,似乎趋于平和、和谐。小时候纯真的她,受到家人和老师的温暖陪伴,成为她生命的底色,让她在被指责冲击时可以去理解初中的老师,并在高中被不公对待时可以不在做温顺的猫咪而发出怒吼,在大学时可以喜欢新的生活并积极投入,在进入婚姻后也可以得到公婆的善待和宠爱。最为重要的是,她依然喜欢当老师,并警醒自己要靠近理解学生,不要做一个随意给学生贴标签的老师。

访谈中,我有一些对话问句的方向,也供大家参考:

小时候的自己可以对那时的自己说一些什么来鼓励和支持自己呢?

长大后的自己,可以怎样理解那时的自己?可以给到那时的自己怎样的建议和帮助呢?

长大后的自己,要如何感谢那时候不容易的自己呢?

那时候的自己,又会如何回应不同阶段的自己呢?

如果有一位理解并支持你的好友,知晓把你这样的经历,你觉得他比较敬佩你的地方是什么?他会跟你说一些怎样的支持和鼓励的话?

访谈二:是对于共同体一期的两位伙伴的结业访谈。首先是跟舒舒老师,她传承于爷爷和爸爸的那份阳光自信和助人能量,让她可以对教育有着近乎完美的理想,并且也深深地影响到她的家庭。这一年来,她在第一次访谈后就清楚地看清了自己的模样,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要过怎样的生活?而后的很多实践里都充满着创造性,并且在对话上有着深入的实践,让他的学生和家人朋友都从中受益。

其次是马姐。这次结访谈,算是跟马姐补了一个内观觉察的访谈了,就算是正式承认她不再是上帝,而降落人间了。我们都有很多共鸣,也觉得很有感慨。谢谢她的分享,看到一个大家心目中真实的女神的形象——她为整个大家庭的支撑,对两个孩子的细致教导和全然母爱,为人师者的正义感和价值感,对专业的追求,对有品质生活的追求,懂得感恩回报,直率的性格和超强的人际关系建设能力。也觉得,她在慢慢思考怎样搭一个照顾自己的“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等她搭建好了,我们再去做做客。真是觉得她不容易,又有力量,真心为她鼓掌。也祝福她在付出中,好好照顾自己;在关系中,把自己好好爱回来。

这个反差也让我联想到到女性群体的不容易。在一个当代的父权社会,而现代女性对于家和工作有着双重的承担、双重的责任。特别对于家庭,在文化意义上的承担是挺不一样的。比如对六一半天假的渴望,其实不是为了自己放松,而是为了有机会陪孩子并施予孩子更多的爱。刚好周末听课,熙琄老师说:“有时候,女人的委屈,也是一份家庭的力量。对于现代女性,常常也要面对这样的奉献。”

其他记录

前几天参加一场线上活动,其中有一位老师被邀请了指导大家的创意。这位老师确实说了一些中肯意见和建议,但我会明显感到会场氛围的下沉。这让我想起共同体二期中的一些发生,反思我在带领中的立场,同时也要给伙伴说抱歉。在团体的带领中仍然有不完美,还要继续努力。

周日上了一天的叙事督导课。也有很多收获。比如,熙琄老师说:在我的家庭治疗经验中,常常觉得每个家人都不希望被看成是要问题的人,每个家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有贡献的那个人。要去荣耀这个家,荣耀每一个家人,看见家人不容易的地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