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大致意思是: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众所周知,彼时秦人尚武,当时秦国实行的是募兵制,全民(男)皆兵。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上了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大家都学过《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花木兰的故事流传至今,《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木兰替父出征时,自己要置备各种装备。
我们现在可以设想,当时或许是这样的情形:有个相识的邻居,见面后热情的聊天,几问几答后,被记录了下来,如“你有军装吗?”有人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几个热血小伙子的聊天内容,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
《诗经》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和影响力,更体现出了秦人不忘初心,保家卫国的情怀,这也是其流传千古、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