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的步行街,锁住了的初衷

下午经过桂巷路一带,发现施工已经接近尾声,原来步行街已露出新面目。

静安常德路著名黑白招牌不晓得大家知道么?我是许久未去那里,是否整改尚未得知,不想这阴森森的一幕竟然移植到桂巷路了,只是改了灰底咖字,反而更加脏兮兮,清一色深咖铝合金门窗,被统一了的“店招”与店面。早已无了往日的气色。

原本街头的兰溪路环浜桥,右侧是树木成荫,庭院长椅,可以悠闲自得的散步或小憩。沿河驻有一家茶餐厅,常有各年龄阶层的,三五人小聚消磨着午时光阴;相邻的小型料理店,店家出售堂吃与打包的日料,一人一座,时间没有存在感,吃的再慢亦无人催促。

往前走,有书店兼卖文具,是学生出入的场所,我之前在那里买过几本教学类读物以及笔记本。一墙之隔是已经有年头的美发店,门口灯箱里红白蓝三条色带永不停止的旋转着消逝的回忆。

再前面几乎都是外贸服装店,随着网店不断地拓展扩大,这些小店靠着周围的街坊艰难的支撑着,亦还算有稀少的人影进出。

倒是其中有一家,我常去,檀色的门窗,清透的玻璃内,中世纪的模特架上永远是泛着古着的衣裳,小店里细细碎碎晶莹闪烁的吊顶灯似流光散发着某种神秘的异彩。店主是位中年女士,时髦的短发,瘦瘦高高,皮肤很白,点着淡淡的口红,说话轻声漫语,四季着一身中式宽袍,春夏以清雅粉绿为主调,秋冬随了季节颜色越发浓厚。店门口摆着她自家种的花草绿植,天晴的傍晚,能见到她提了木桶,用瓢儿舀着水浇花,让我想起东野奎吾写的哪本小说里的老板娘,那不是纯粹的浇花,而是浇花时所蕴含的情致吸引着周遭的客人。店内铺设青砖,红木铁艺雕花茶几、日式玻璃橱柜、夕阳色做旧皮质沙发,装饰沉稳、古朴,衣物陈设高低相错,并无一致感,却多了几分个性。

主人家对客户试衣也非常执着,她更在乎你穿在身上衣物予以她对美的评审,她说衣服是同一个人的缘分,能驾驭的自然是美的,这样带回家才值得,如果不能显现出美感,又何必捉急慌忙的花此等冤枉钱。有时候我都怀疑她是开门做生意的还是搞艺术的?不过她一向深信任何人来她的店里总能找到自己的缘分。这点我很欣赏。

如今她的店也成了清一色招牌之一,灰蒙蒙的底色,深咖啡的店名,和其它店一样,门上挂着重重的锁,锁住了这条街的初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