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长
我姐姐的儿子,我的外甥,一出生便获得医生的赞誉:“漂亮得像阿尔法。”(必须注明:是像幼年时的阿尔法。)
他不仅长得漂亮,还具备超乎年龄的自制力和分寸感,幼年时几乎没做过让别人讨厌的事情。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他从不主动挑起事端;如果非常喜欢某件玩具但又无法得到时,他会接受父母的劝导而选择放弃,绝对不会抱着父母的大腿,当众耍赖、打滚、痛哭;从来不像小区里其他小孩那样,哭着喊着追在大孩子屁股后面要求加入他们的阵营,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微笑中带有一点矜持,站在外围观看大孩子们的游戏。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不到两岁时,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每周只有周末才能和父母相聚。在度过欢乐的两天后,不得不迎来周一早上的分离时刻,虽然难舍难分,他却从不大喊大哭,眼睛里含着两汪清泉,努力不让它们流出来,镇定地扬起手,向父母摆一摆,已经难过地说不出“再见”。
他这成年人都难以做到隐忍举动,更让他的父母心如刀绞。而等父母走后,他这个小人儿,躺在床上,蒙上被子对着墙壁,不出声地哭泣。以至于姥姥每每说起此事,都要掉会儿眼泪。
他从小不擅言辞,但从不缺乏体贴之心。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吃中午饭,感觉肉串味道不错,就省下一串,用餐巾纸包了,拿回家来给父母,淡淡地说:“我觉得挺好吃的,你们尝尝。”妈妈出差时,他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拿两块塞进妈妈的背包里。那一年,我回北京,他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他的压岁钱,我说不要我有钱,他说:“万一用完了呢?”
他的动手能力极强,一套普通的积木,他能坐在那里自己玩上半天,摆弄出别人完全想不到的各种造型。他的身体条件好,继承了父亲的运动天赋,篮球、游泳、田径、羽毛球……只要他参与,就能够轻松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也仅限如此,他不喜欢竞争,对更好的名次没有渴望之心,所以成绩只是过得去,但永远不会名列前茅。为了激发他的进取心,他的妈妈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而他的妈妈小时候,喜欢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名次,甚至为了得到值日生的岗位,早饭都不吃、午睡也不睡的。
相比于母亲的急躁,他从小与性格平和的父亲更亲近,他曾认为父亲无所不能,包括姥姥说:“这个桃子坏了。”他也会自信满满地说:“我爸爸会修。”顺理成章的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已经荡然无存,而且争执的次数与日俱增,他从对父亲无所不信,跨越到对父亲所说的一切都表示怀疑。
他是个性格随和、对人对己都不苛求的孩子,但学生必得考试,不管他本人是否愿意,他不得不进入竞争的阵营中。他不用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应付了事,自然而然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上学期一举进入倒数的行列。虽然他本人的态度表现得很豁达,但我担心,在经历了学习上一系列的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远不像他的外表那么快乐。
为了督促他的学习,他的父母想出种种对策,但他对此总是漫不经心,这种态度不止一次地激发了父母的怒火。然而,道理听了无数遍,也受了一些皮肉之苦,他的学习始终没有起色。他童年时的种种优点,都隐退到拿不出手的成绩背后,父母再淡定,也架不住家长会上老师们的苦口婆心。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时候,也曾弥漫着严重的厌学情绪,课业繁重,在升学压力之下,学习毫无乐趣可言,有乐趣的事情又没有时间做,所以我能够理解他的心情。看上去,他身处最美妙的年纪,身体强壮精力旺盛吃嘛嘛香,可他陷入的这种困境,他的痛苦和寂寞,他对世界的无所适从,是我们成年人无法体会的。
十岁之后,他得到的正面认可很少,大家习惯了用成绩来评价他,忽略了他的成绩之外的优点,可那些优点在他身上依然存在的。春节团聚时,我请他吃必胜客,他说有些贵,吃肯德基就行。
另一方面,他现在总是敷衍大人们的询问,我们所讲的道理对他而言空洞乏力,他开始从朋友和社会那里吸取教育。看到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世界和周遭人的茫然和失望,我挺难过的。那个对着墙壁默默流泪的孩子,正走在从男孩长成男子汉的路上,希望他走的这条路,有荆棘也有鲜花,多些鼓励少些成见,希望他总是心怀希望地走着。希望未来,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一定非得从学习中获得,由此了解到世界不是那么糟。
Endless
青春期不好过
但也请你好好过
文 | 写不长
图 | 据C00协议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