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农历2020年6月25日,我的父亲,走了,他真的走了,真的是永远不会再回来的那种“走了”。
现在的我,要尽可能地回忆并记录下父亲曾经的往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旦我哪天也不在了,父亲来这世界的一趟就真的没有一丝痕迹了。
说过了父亲的汗水、疾病和幸福,今天再说一下陪伴,因为,这,是我心中最深的愧和对父亲最大的欠!而且,再无弥补的机会。
在我与父亲40年的生命交集中,其实从中学阶段我住校开始,经历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并定居在700多公里的关外,只有出生到小学毕业前的12年是连续和父母亲在一起的,而且,这个阶段只能算是父母对我培养,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算作我对父母的陪伴。
能算我对父亲母亲陪伴的,应该从大学毕业工作之后计算!现在回想,这真的是少的可怜。
我是2001年军校毕业分配到东北的城市沈阳工作的,2001年至2005年,由于工作单位是一个部队院校,每年利用假期我还能回家待上1个月时间,2006年至2017年这十一年,由于到机关工作,而且那段时间单位没有休假安排,我几乎没有回过老家,只是平均每两年请父母来我这里住个1个多月时间,2018年以后,父亲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我每年利用年假或请假,平均每年能陪父母亲一个多月时间。
这么掐指一算,从我毕业到现在,真正陪伴父亲的时间总共也只有500多天!
于是,我只能从这少的可怜的时间碎片中,拾起些关于父亲的片段。
记得2004年春节,当我带着刚处了两个多月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父亲和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火锅,满脸笑容地迎接我们,他们忙碌又极为兴奋的景象让我记忆深刻。
2005年10月16日,沈阳,那天是我结婚的日子,在婚礼现场,父亲用他那河南版的普通话在台上作为新郎父亲发言的场景,让我难以忘怀!也许那是父亲一生中为数不多和最为重视的面向台下的讲话,他的表现很好,因为我知道,那不到一分钟的稿子,他不知提前背诵了多少遍。
还有一个画面,我已记不清具体的时间,因为不是发生过一次。那就是我在沈阳北站出站口迎接父母出站时看到的画面:父亲和母亲提着背着大包小裹来沈阳看我时的画面!有两次竟然还被车站工作人员盘查,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太多了,都是要给我们拿来用的和吃的。
记得好像2012年的夏天,父母亲来我这边居住期间,我和爱人陪父母亲去大连游玩,当父亲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来到海边,他竟然如孩子般天真烂漫!他兴奋地跑向大海,还从海水中捡起几片海带,放进嘴里咀嚼尝鲜。
还有,就是当上爷爷的父亲,逗我女儿嘻戏玩耍的场面,其中,2017年春节期间那张照片——父亲驮着已经11岁的孙女儿幸福的瞬间!那是父亲病发前最后一次来我这边,也是他最后一次还能驮起大孙女儿的时间。
2017年的春节,是父亲和母亲最后一次来沈阳居住,我们一起过了个幸福的年,那个春节,我和爱人陪着我父母、岳父母,带着孩子,去首都北京过了一次大年。记得刚到北京的那个晚上,我开着战友给我借来的面包车,直接拉着父母亲去天安门广场兜了一圈,父母亲这是第一次来首都北京,第一次现场看天安门的夜景,他们兴奋得又像孩子一般!
在北京的那个春节,我们一起去了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甚至还带他们去了北大和清华的校园。
春节过后,我们一起回到沈阳,又过了几天,他们说要回老家了,于是,我给他们买了回家的机票,安排父母亲乘坐飞机回家。
那个春节,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父亲和母亲以前和我说过他们心中还未实现的两个愿望——看看祖国的首都、坐坐天上的飞机。
于是,那个春节,在我和爱人的安排下,父母亲的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看到他们幸福、满足的笑容,我们也感到意义非凡。
本来,我以为自己过两年退役了,就能陪着父母亲多享受一下这样的幸福生活了,可没想到,父亲没有给我留更多的时间,他,两年多后就走了!
现在的我,再也不能陪父亲走走,再也不能和父亲聊天!那些少的不能再少的陪伴,竟成了我无比珍贵的记忆碎片。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真正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心中那无法抹去的悲凉。
父亲的离世,让我思考了很多,也使我对成功和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前半程贵在奋斗,后半程贵在陪伴,如此,做人才算成功,家庭也才算幸福!如果人生已经过半,你的奋斗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后半程的回归和陪伴。
作者相关作品:
1、父亲,真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