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推着小妞出去散步,经过楼下道路尽头的转弯处,三张熟悉的面孔又出现在那里的垃圾桶旁边。这已经是近几天第三次看到他们了:一位老爷爷,两位老奶奶,结伴围在垃圾桶边翻找着什么。
第一次看到他们时,并没留下太多印象。因为周围捡拾废品的老人不少,有的是迫于生计,更多则是因为闲不住想排遣无聊,顺便也贴补下家用。我猜他们属于后者,因为单从穿着来看,既不显邋遢,也没有太落魄的神色。只是因为他们结伴成行的原因,让人忍不住感叹了一下,“干什么都能有伴儿,还挺好呢”。
但是今天有点不一样,他们拾掇出来的,不是纸板也不是塑料瓶,而是蔬菜瓜果:西兰花,黄瓜,一样一样的被装进了他们身旁的塑料袋。三人一边捡,一边用喜获丰收的语气说着“这些都还没咋个坏嘛”。
一对骑着电动车的母子经过,显然都看到了这一幕,估计是小朋友问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要捡垃圾桶里的菜。妈妈跟儿子说“他们是捡回去给小动物吃的,他们可能养了小猫小狗或者是小鸡呀,给它们吃的”。我不能知晓这位妈妈说的是心里所想还是给儿子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如果是后者,妈妈真的用心良苦。
我无从知晓这些菜最终的去处——到底是为鸡鸭果腹,还是将被端上人的餐桌,悲观的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众生皆苦,老来尤甚。
农村的老人最苦——可能这些年国家强盛富裕了,农村各种政策也很好,老人们生活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可是他们与城市的老人们生活差距有一道鸿沟。
小时候,见过我的邻居老奶奶七十多还天天锄地养牲口,早出晚归;见过近八十的太爷爷(村子里辈分高的老人)经常被四十多岁还打着光棍的儿子骂“老不死”。。。而城市里的老人们呢,领着退休工资,在养猫逗狗,跳广场舞,含饴弄孙,好不惬意。
哪怕是在普遍生活条件已经变好的今天,好多人的观念陈旧以至于他们的生活品质仍然无法越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我的爸妈,不肯在吃的方面为自己多花一点时间,多下一点功夫,也不会觉得屋外种上一株花会比种上一颗菜更有意义。
当然城乡这一“对比”只是整体水平上大致如此,具体到个体上完全是千差万别的。哪里都有幸福的,也有辛苦的。而辛苦,也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就算城市里,看吧,退休工资高的,和退休工资低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
并不是说条件差点的就一定不如条件好的过得好,因为物质条件当然不是幸福唯一的先决条件。偶尔接触过一些从外地来版纳过冬的老人(能来外地过冬御寒至少说明在享受生活方面的意识很强嘛),状态很好,但吃喝方面异常节省,问起来说一个月退休工资并不高,才一千多块。跟朋友聊起来,都觉得很感慨,既为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感到敬佩,又由衷的觉得,要是条件再好点,可能他们的老年生活会更从容吧。物质这个东西,不决定下限,但决定上限啊。如果有的选,谁愿意扣扣搜搜计划着这顿一个馒头下顿一颗青菜,而不是潇洒的今天打卡网红店,明天想吃清淡点就去家菜色最靓的素食馆呢。更不用说,活着活着,有个头疼脑热,甚至不期而遇一场大病。
但其实,决定老年生活状态的最大因素,大概还是子女吧。有子女的,大抵还是好过没子女的。子女孝顺的,当然强过子女不孝的。子女有出息的,可能状况又好过家庭困难的。嗯,与各种子女情况相呼应的,是老人本身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以及亲子关系如何。我发现自己没法去一样一样详细分析了,像数学那样,排列组合出多少种情况。只能说,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命呀。
小区里打扫卫生的老孃有天在楼道里哭得昏天黑地,自己攒了大半年的工资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不见了。因为跟儿子儿媳合不来,不住在一起,自己单独在外面租房子住。平时舍不得花的钱一下子丢了,悲伤得不知所措。
儿子幼儿园班级群里,家长大部分都是孩子的爸妈,但也不乏孩子的奶奶外婆常驻,包办着孩子上幼儿园的大小适宜。平时接送孩子的老人不少,但几乎全权负责了孩子平时照顾和教育的,少。就我的观察,以老人照管教育为主的情况,家庭和睦的,孩子成长得也很好;而父母离异的,孩子问题也比较多。
前不久,我的老外公过世了。他一个人住在老家镇上的房子里,去世的那天晚上,没人在身边。外公一生生儿育女好几个,子女也是孝顺的,但是舅舅他们出门打工,女儿们各有自己的家庭,外婆去世后他平时就一个人生活,同在镇上的小姨平时经常去给他做下饭,洗洗衣服。想想那天如果家里有人的话及时送医也许还能救过来,本来大家接下来准备给他做九十大寿的,可惜一切没有如果。
而身边,子孙满堂身体健康老有所依的老人,其实也不少。
还是那句话,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命呀。
写到这里,发现好像老了以后,左右人生活状态的基础当然是健康,一小部分是物质,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叫做“感情”的这个东西。有份养老金,挺好,有保障呀;老伴儿还在,挺好;子女孝顺,更好。都挺好,那就好好享受生活,争取多活几年。如果有很多不足,那就辛苦一点,抓住生活一点点甜往好处想想。
一开始觉得扒拉垃圾桶的三位老人很可怜,现在突然觉得还好,这个时候的他们,还有伴儿呢。多好。
等我老了,抱团养老,是必须的啊。
2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