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可喜欢读书了,家里买了好多书都读过了,但是还是不会写作文怎么回事?“
先讲一下小孩子学口语的问题。小孩子都是跟着我们学说话的,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说,我们不觉得有错的,在他们看来也是正确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你这个字说错了。你这句话讲错了。“那万一没人告诉他们呢?
我姐姐去了日本之后我问她:”你周围都是日本人,是不是你的日语水平就因此大大地提高了呢?“姐姐说不是的,她周围那么多日本友人,能够指出她在发音或者口语中错误的只有一个人,其他的都是装作没事人似的。”上海人在东京“,我们讨论过那么多上海人去了东京,之前都不会说日文的,怎么后来都可以生存下来呢?是因为他们在平时交流的自我学习中抓几个重要单词,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把重要单词说出来,对方听了这些单词基本猜测他这句话的意思能搞清楚就可以了,他自己听别人的也是从别人说的话中的几个单词来领悟的。什么句式语法的一概不论。
即使是母语,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只能说一些基本表达日常沟通含义的大水词,这就是我们总是会推崇一些名人的演讲,辩论和脱口秀,我们觉得他们口吐莲花,滔滔不绝,煽情且煽动。
学英语也有可能这样的情况,不要以为你的孩子可以和同学聊上几句,可以上课听讲了,她的英语就没问题了。问题大着呢。
读书也是一样的。断章取义。是不是读书就是为了听故事?如果是这样的话,书中优美的措辞是断然学不到的。我现在来举一个我上课的精读分析例子。
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阅读和分析“,我的学生只做了阅读,2分钟就结束了。我上课的时候用了半个多小时才讲完。为什么?因为根本没有好好分析,或者说根本就不会分析。等我逐字逐句讲解了其中精妙的含义了,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怎么知道的?我读书是思考的,是想办法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内在含义的,不是为了知道这对夫妻的最终结果的。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一定要揣测如此叙述的意图,这样以后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故事的经过的话,以后也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平铺直叙。
这可能是对于高年级的要求了,对于低年级就是寻找好句子,找好句子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索的过程:这里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好句子?好在哪里?我在以后的哪种写作中可以依葫芦画瓢?
对于阅读和写作关联的训练就是写读书笔记。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孩子是不是真正读懂书了。读书笔记不是一开始就人人都会写的。最初的训练就是不断地对自己提问,能提出问题都是有思考的人。否则就是以下两种情况:要么不知道写什么,要么写得太多几乎把整篇故事都抄下来。
不读书肯定不会写作,读了书也不一定会好好写。因为除了读书来的广博的知识,深刻的含义,经典的论断外,还要注意措辞,时态,语法,句式,标点的运用,这些不仅需要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也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加强对各种规则的认知和使用。
所以,必要的训练,正确的引导必不可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