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技术、文明格局系统性变革的高度概括,其核心在于国际权力结构、发展范式与文明形态的深刻重组。基于多领域研究,可从以下维度解析其内涵与逻辑:
一、经济力量的重构:从“西强东弱”到“南升北降”
1,世界经济地理的百年位移
-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全球经济格局,但21世纪新兴经济体崛起打破这一惯性。2000-2025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从36%升至58%,中国贡献率超30%。
-
中国的关键作用: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于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多极化演进。
2,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矛盾
-
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陷入“资本收益率>经济增长率”的困境,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撕裂(如美国中产阶级萎缩、民粹主义兴起)。
-
经济全球化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美国推动技术脱钩、供应链回流,暴露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红利的分配失衡。
二、技术革命的颠覆性: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
1,通用技术(GPT)的范式革命
-
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绿色能源等颠覆性技术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例如,AI驱动的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加速生物医药革命;中国“东数西算”工程布局算力网络,推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
-
技术权力争夺:中美欧在AI伦理、5G标准等领域激烈博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replace=10001》试图主导全球治理,而中国DeepSeek大模型突破西方技术垄断。
2,康波周期的历史性转折
-
当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协同期与第六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下降波交汇点。技术革命初期往往伴随经济萧条(如2008年金融危机),但也孕育新增长点(AI、新能源)。
-
中国的战略应对: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同时以“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三、国际秩序的重塑:从单极霸权到多元共治
1,全球治理体系的合法性危机
-
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失效,世界银行、IMF等机构改革滞后于新兴经济体诉求。中国推动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挑战美元霸权。
-
规则竞争加剧:美国以“芯片法案”封锁技术,欧盟以《数字市场法@replace=10002》强化监管,中国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地缘政治的多维冲突
-
俄乌冲突、中美战略竞争凸显大国博弈的复杂性。美国以“民主联盟”围堵中国,而中国通过RCEP、上合组织深化区域合作。
-
非传统安全挑战:气候变化、疫情、网络攻击等议题要求超越零和思维,但技术民族主义阻碍合作。
四、文明形态的碰撞:从“西方中心”到多元现代性
1,东西方价值观的张力
-
西方“自由民主”模式遭遇治理失灵(如英国脱欧、美国国会骚乱),而中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和平发展。
-
数字时代的文化主权:TikTok、华为5G技术引发意识形态争议,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全球文化传播权争夺白热化。
2,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
中国通过敦煌数字供养人、中医药国际化等实践,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融合;印度、东南亚以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南南合作范式。
五、中国的角色转换: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1,发展路径的创新
-
从“劳动密集型”到“创新驱动”:华为全员持股、比亚迪新能源车突破彰显市场与政府协同优势;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数据要素分配,破解资本独占剩余价值难题。
-
“双循环”战略:以内需市场对冲外部风险,以高水平开放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2,全球责任的担当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replace=10003》,推动技术向善;参与联合国气候行动,承诺“双碳”目标,重构绿色发展话语权。
总结:变局之“变”的本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范式跃迁,其驱动力包括:
-
生产力的质变:数据、算法、算力取代土地、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
生产关系的重构:全球价值链从“中心-边缘”转向区域化、数字化、绿色化;
-
文明逻辑的竞争:单一现代性叙事被多元现代性挑战,技术伦理、分配正义成为新焦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既是变局的“因变量”(受益于崛起),也是“自变量”(通过制度创新重塑规则)。理解这一变局,需跳出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以历史长周期和文明多元性把握其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