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知识点一;怎样快速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时候两个人能一见如故甚至一见钟情,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多年也只是泛泛之交——这其中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其实还有技术可以学。

(Click: The Forces Behind How We Fully Engage with People, Work, and Everything We Do 《咔嚓:让我们跟人、工作和任何事情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作者 Ori Brafman and Rom Brafman)

此书第一作者多年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工作。

跟人增加亲近感,有几个小技术。

比如说随意的触碰一下对方,造成身体接触,或者多有一些眼神交流,就很有效。有研究表明工作面试时双方的眼神交流跟成功率很有关系。

像这样的规律当然很有用,一般可以用在找工作和找对象上。但如果你是一个专门在跳楼现场劝说别人不要自杀的谈判专家,就需要一些更高级的技术——专业的、能让你刚刚见面就与对方迅速建立亲密关系的技术。

谈判专家最有效的一个技术,是故意跟对方说一个自己的弱点。把自己内心的隐秘暴露出来,让对方觉得你也有弱点,你是可能被伤害的,你才算是把自己真实感情的一面展现给了对方。这样对方就能立即获得安全感,感受到信任。

斯坦福大学MBA班有一个学习建立亲密关系的课程。一开始老师让学生们自由聊天,大家泛泛而谈一些不重要的话题。后来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的感情经历,虽然不一定是爱情。最后人们谈论自己内心的隐秘,结果都要哭了,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谈判专家的策略就是在几句话之内就找引出情感话题 —— 其实我最近心情也很差,我奶奶刚刚去世!对方就会问:“啊,你奶奶去世了吗?”这样二人的关系马上就上道了。

让谈话深入的几个阶段:

讨论事实。我住在纽约,你住在哪里?

评价。我觉得你的头发很好看。注意这是一种冒险!其实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观点,哪怕是称赞,也要冒险,因为你可能夸的根本不是地方。但敢冒险就说明二人的关系已经开始深入了。

谈论自己的感觉。我感觉怎么样,我今天觉得怎么样……到这一步,已经是比较亲密的关系。

谈论自己过去隐秘的感情,过去最伤心难过的事情。到这一步,双方就已经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了。

这个有实验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如果让随机找来的受试者二人对话的话题仅限于事实,那么谈完之后就完了,没有亲密关系。如果话题中包括感情问题,有自我感情揭露,最高兴和最难过的经历是什么,那么两个陌生人就会迅速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且实验结束之后二人仍然在交流,甚至有的还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另有实验发现,人哪怕是跟计算机分享自己感情,那么明明知道对方是个计算机,也会对其产生感情!

克林顿1992年竞选的时候一度非常落后,几乎不行了,他自我揭露了一下弱点:我弟弟吸毒、我爸爸酗酒,结果支持率立即上涨。

暴露自己的弱点,其实对别人是一种邀请你可以进入我的生活。大部分人不愿意暴露弱点,一个原因是害怕别人利用你的弱点攻击你。也可能是不愿意被人可怜。不过我们不暴露弱点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我们不知道暴露弱点有这么明显的好作用。

我的评论

这不就是“搭讪学”吗?说如果一个女人开始跟你分享她的感觉了,你就有戏。看来这一招显然适合所有人,不一定是男女之间。Power: Why Some People Have It—and Others Don’t (《权力:为什么有的人有——而别人没有》)一书也提到,大人物应该主动暴露一些弱点给公众,能够提高好感度,让人对你放心。

这个理论是不是“赌场失意,情场得意”的原理?一个事业刚刚失败的男人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女人面前,女人平时看他远在天边甚至可能还高不可攀,现在发现他突然平易近人了,于是火花出来了。当然把男女反过来也适用。

由此得到

让两个人关系更进一步,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暴露自己的弱点。






知识点二: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听过太多有关“集中注意力”的道理了,再说一个同等重要的道理:怎样不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要是不擅长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擅长集中注意力。

《哈佛商业评论》网站的一篇文章,“你的大脑只有这么多注意力”(Your Brain Can Only Take So Much Focus),作者史里尼·皮莱(Srini Pillay)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兼职助理教授,同时还是个训练师和企业家。

“意志力”可能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个人不可能时刻都严格地束缚自己,不能一天到晚紧绷着,必须是该休息还要休息,该放松还要放松。

“注意力”和“意志力”似乎有关系,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必然要花费意志力。但据我理解,有些注意力就不需要意志力,比如你读一本惊险小说、参加一场重要比赛、跟心仪的对象聊天,在这些活动中人不由自主地就集中了注意力。

皮莱这篇文章是个近期的研究综述。现在研究表明,注意力也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当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你就在消耗有关注意力的脑回路 —— 你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一种能量。注意力要是耗光了,你就会变得容易冲动,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跟人合作,也不能做出正确决策。

所以注意力需要“养”。古人说的所谓“闭目养神” —— 也许注意力就是这个“神”。

可是养神怎么养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事情,想停都停不下来,那什么叫“不集中注意力”呢?这就引出一个重要概念,叫做“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如果查看一下你的电脑的运行情况,你会发现,只要不是正在做什么特别大的计算,电脑的 CPU 并不是满负荷运转 —— 可能90%以上的计算能力都处在闲置状态。

这个闲置状态的概念,也可以类比于人脑。让你算一道题,做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你会感到有点累,这就是大脑处在某种任务状态。如果当前没有任何任务,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认为大脑处在闲置状态 —— 这就是“默认模式网络”。

但是人的大脑毕竟跟 CPU 不同,大脑的确是一刻都不停息。就算是现在没有任何特定任务,我们也在胡思乱想,比如回顾一下过去,畅想一下未来,今天晚上吃什么,明天玩什么等等。所以就算是处在这个默认模式网络,大脑也要消耗全身20%的能量。而对比之下,做一项任务,我们只多消耗5%的能量。

据说,大脑每天平均有46.9%的时间都是处于默认模式网络。

现在有些汽车,即便是停车熄火的状态,有时候也会发出一些细微的声音,据说是车上的计算机正在对各个部件进行检测。人脑更是这样。现在科学家对默认模式网络有了很多了解。在这个状态中,大脑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而且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

这种遥远的连接,就是以前说过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的来源!所以默认模式网络对人非常重要。而且还不仅仅是创造力,默认模式网络还能让我们获得更强的自我意识,提升自己的“重要感”,同时你还能更理解别人,有利于跟人合作。

这就是“不集中注意力”的好处。集中注意力相当于出去做事,默认模式网络则相当于回来盘点盘点、反思反思,两者显然都是必须的。所以当你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什么负罪感 —— 这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要主动开启这个默认模式网络。请注意,看电视看小说不算默认模式网络,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你仍然在使用注意力。追剧、上网这些活动根本不算休息,只会让你更累。你必须不被任何外部信息所吸引,纯粹是自己跟自己闲聊才好。

所以不见得连吃饭散步的时候也必须带个耳机听有声书 —— 留点时间给默认模式网络吧。

另外,在默认模式网络状态下想一些特别负面的东西,越想越生气,也不好。那怎么“养神”最好呢?皮莱提出了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positive constructive daydreaming,简称 PCD)”。PCD 这个概念不是皮莱拍脑袋的发明,这是现在科学家一个共识的概念。这个观点是胡思乱想也要有个原则和指引,如果能进入 PCD 状态,那你就能让大脑迅速恢复能量,增加创造力,甚至还能增加领导力。

首先你要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比如织毛衣、摆弄花草、散步之类,目的是让大脑放松下来,进入默认模式网络。

然后你不要想那些负面的东西,主动想点好事儿 —— 好玩的事儿、在树林里穿梭,在游艇上躺着,或者纯粹是白日做梦,想想你期待的一个什么事情。

PCD 是一种积极正面的默认模式网络。心理学家用餐具打了比方。注意力,就好像是叉子,你可以精确地选取某个想法。而 PCD,就好像一把勺子或者一双筷子。作为勺子,它可以给你带来一大堆过去的美好回忆,甚至是遥远的回忆;作为筷子,它可以把两个遥远的想法连接起来,带来创造力。经常进入 PCD 状态,你就能获得更强的自我认同感,你的领导力也会随之提升。

第二个办法是小睡片刻。有研究表明打个10分钟的盹儿就能让人的精力更充沛,而你如果想要获得增强的创造力,你可以小睡90分钟。

第三个办法是假装自己是别人。这是当你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用的办法。比如文科生可以暂时假装自己是个理科生,换个视角,胡思乱想一番,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思路。

由此得到

注意力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平时不用注意力的时候,应该主动进入默认模式网络,来养神。养神有三个办法: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小睡、和假装自己是别人。

评论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心流、注意力、默认模式网络、“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大脑就好像一辆汽车要换挡一样,需要在各种不同状态中切换。

善于用脑的人,第一,他的状态切换会更主动、更自由;第二,他能达到的状态比别人多。

这就好像玩《魔兽世界》游戏,比如说“战士”这个职业有三种姿态:“防御姿态”、“战斗姿态”、“狂暴姿态”。干不同的事儿,要切换到不同的姿态才行。而且像“狂暴姿态”,还必须得升到30级以后才能掌握。

也许将来脑科学进一步发达,可以搞一本《大脑使用说明书》,或者说是《大脑升级指南》,详细列举大脑都有哪些状态,怎样练习才能“解锁”高级的状态。也许练习大脑就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练“内功”一样,功夫升级到每个新的高度都有新的境界。

不过就算是现有的这些状态也够我们练习和追求的了!该集中就集中,该 PCD 就 PCD,想进入心流就能心流,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岂不是大脑的真正自由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