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笔,绘就福建生态新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道路。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福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5年8月20日,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周祖翼主持召开十一届省委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好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为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锚定了新方向。

福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积极探索,已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生态保护方面,森林覆盖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在污染治理上,大力整治河流湖泊,许多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恢复清澈,重焕生机;在绿色发展领域,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不断提高。这些成果,是福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彰显了福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行动。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未能充分协调的问题,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有待持续提升。面对这些挑战,深化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福建要以全局站位为引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依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避免“一刀切”。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活跃,可在加强环境监管的同时,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闽西北山区生态功能重要,应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归属,确保权责清晰,让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都有明确的“守护者”。扎实推进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及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利用。

全域统筹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关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区域间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山海协作,沿海地区可利用经济优势,为山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山区则为沿海地区提供生态屏障和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不仅要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也要让乡村山更绿、环境更美。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协同治理,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坚持全面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构建沿海产业节约集约布局、山区生态重点保护、山海协同联动的绿色发展格局。沿海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山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工作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在产业规划时,优先考虑绿色产业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建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必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绘就一幅山清水秀、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福建智慧与福建力量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