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到本部,有一家图书音像超市,每至此处,总是心痒难耐,进去买一本《故事会》再走。这是一本比课本小很多,易于驾驭的普通杂志,搜录奇闻佚事、鬼怪传说,在很多人眼里,这实是一本地道的闲书。何谓“闲书”,在辞典中并未专做解释,而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即与“正经书”加以区别,食之无味、看之无益且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的一类书。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总有人喜欢抽掉几本让我们在进步的路上,踩了个空,这被抽掉的几本,即是闲书。
中学时代,每个人大多循规蹈矩一路上来,没有早恋、打架、纹身、叛逆,闲书总是必不可少。诸如刀光剑影、一统江湖的金庸武侠;缱绻缠绵、海誓山盟的琼瑶阿姨;四海八荒、怪异荒诞的传奇玄幻;中二青年的异次元空间,或者就是路边小摊的几本杂志。那个时候,学生的娱乐项目极少,整日埋头苦读,熬着、盼着。学习酣畅之余,看一本闲书,如同在烈日杲杲的正午啃一块西瓜一样暗爽。于是,就有了老师和学生因为看闲书而斗智斗勇的系列故事。比如,我会在《故事会》的封面,包一个封皮,上写“数学习题集”几个大字,便可正大光明的放在桌上,随时翻阅,屡试不爽。现在想来,此法拙劣不堪,万一老师心血来潮,浏览学生的笔记也是常有的,做人还是低调一点的好。至于同桌自是瞧不起我这粗鄙的做法,买一个小巧的mp3,置于掌心,看得也是不亦乐乎。而我惊讶于那只能显示两行字的屏幕没能把他搞成四只眼,也是稀奇。
后来,上了大学,找到工作,年龄渐长,遇事更多,闲书也就退出了大家的视野。人们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空余时间,也不必静坐桌前,看一本闲书放松自己。中学时代那种在压抑的氛围下偷看一本书所获得的快感也终成为回忆,取而代之的是,在这个不错的世界中有更多好玩且值得期待的事情。至此,“闲书”不仅仅是书的含义,像是对这个已被制定条条框框的世界中,突破自我,找寻内心满足的一种诉求。从小到大,人们都被告知应该怎么做,读书时代,专心致志是正道;长大成人,安分守己是正道;成家立业,携手一生是正道。这样盖棺的时候,便可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如此,一路走来,也被折杀了很多所谓的离经叛道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或许并不是错,只是与这时代相悖亦或走在时代的前面。
诸如明朝狂士李贽,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传承千年的儒家学说,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李贽倡导绝假还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抨击时政,针砭时弊,放在当时有他绝对的进步性,深刻性。而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是被诬,下狱,自刎。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正因如此,这个平静本分的世界理应给某些人一点宽恕。
在金庸小说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十四本,一气呵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择一而选,自有杨过和郭靖,两人都有别具一格的不凡经历和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但两人于明显处又不尽同一,郭靖更多地表现为一位承万人且系于一身的“为国为民”的顶天立地的大侠,深有儒家精神,代表了一种占主流的群体性行为。同时论证了中国自古行成的组织最好的制度之一家族制度的合理性,单是郭大侠数十年守襄阳就把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一一囊括。反之杨过则更多的表现为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个人情感,颇有“时势造英雄”的气概。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束缚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不要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这样社会才不会失去“礼”。而杨过与小龙女成亲,徒弟与师傅显然偏离了天道社会的主流,带有极大的颠覆与判逆。但是这并不影响神雕侠于违逆中体现个体精神的伟大,伏击蒙古先锋,火烧南阳粮草,铲除丐帮内奸等,无一不担得起“西狂”的称号。此二人,虽境遇不同,个人立场不同,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殊途同归。
如此,社会既需要郭靖大处的缔造,也需要杨过细节的修补;喜欢别人家孩子的乖巧懂事,也欣喜自己孩子的机灵百变。这样,当你再看到有学生在课上偷看闲书时,也就没那么厌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