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周三
日记开头经常抱怨早操的事情,我没办法。大概属于情绪比较外放的那种,也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早操后的习惯是阅读一些优秀公众号的推送,短阅读还是要有的;也算是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嘛。看到民大青协居然采纳了我的那首打油诗,还是很高兴的。我这个人属于不喜欢规规矩矩走路那些个人,也不想提前把自己打磨的圆润光滑。有心情了写点歪诗,看书了也忍不住在餐巾纸上写些自己的看法,没事了练练口儿和老友损两句,在说说下面来几句神回复 。防人之心不可无,也不要把人心想的太复杂。
一天里几乎都在为英语作业而奋斗,写的很累,也很乏,一天心情都是闷闷不乐的。其实想想自己的英语,能拿到手里的很大比例的分数都是在阅读上拿到的。最唏嘘也是最无奈的是:毕竟底子差,无数次的英语考试,只要能正确理解许多文章里重要的词,就可以把文章的大体意思和套路猜的八九不离十。当然,这还是得益于从初中到高中在县图书馆阅读时光里得到的大量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只是要想学好,这条路是不通的。许多文章未必这样出,阅读的比例也不是这样子,关于英语阅读,在努力改了。
值得说的是,下午本来要去旁听一个关于欧洲历史文化的学术沙龙的。结果是老师们的交流,我这个学生,大概是无法参与的,怏怏不乐,扫兴而归。不过,好在提前有准备,就把自己的准备的本来用作交流提问或印证的想法写下来吧!
第一个讨论的问题
既然现在是商业社会,关于教育,或者说启蒙性教育,就不得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从教育成本来说,中国受教育人口庞大,必须在国家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拿出钱来办教育。就是日子紧巴点儿也不能让孩子失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办一种性价比合适的教育。那么我的认为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是最普及的受惠人口最多的好的集体教育。在我们国家很穷的时候,和西方相比,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也没有那么多钱,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题。
许多上了大学的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想问题了,于是觉得西方教育是真的好,多注重启发训练啊,多讲自由民主啊!可还是那句话,我们的国情和传统是不同的。我们是个不缺人力的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庞大的人口数量上选拔人才,我们的竞争激烈啊,哪里有时间去更多的开发孩子们的思维?我们重教育,突出表现就是重师道尊严。但请想想,作为一个老师,他身上担子是很重的,既有道德责任,又有教育责任。好老师不好当!所以,我说过:中国教育选拔和围绕的标准是“人才”,能为集体服务的人才。西方标准是“人”,独立的个体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完美无缺,这是不对的。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都好吗?这不符合实际嘛。
商业社会下教育改革怎么改?
首先是选拔标准不能轻易改。高考是最相对公平的竞技场,输的人也心服口服。
其次是搞好职业教育。这个问题在有些地方很严重。职业教育学校不能成为浪荡孩子的庇护所,收容站。这表面上看一时的社会稳定。将来脱离学校没得技术干什么呢!
这是两个最想说的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关于同性恋:
生理性别是固定的。但我认为心理性别是后天自我再次认同的。一些孩子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家庭不完整,伙伴性别单一性等;对本性别产生了疑问,甚至是厌弃,改变了对自我性别的认同。
它的确会导致变性举动的可能。但我隐约觉得这可能是同性恋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女同或男同的任意的特殊的一方,基于对本性别身体的爱恋,和保护被保护的需要等一些非常态的心理存在;极有可能两人一拍即合,坠入爱河。
看了一篇文章说西方和东方在古代也是一样,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比如孔子再释礼,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也看重男权,毕竟都有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看法呢。男女接触少了,同性接触多了,也可能发生同性恋。
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态心理,总是有些原因的。比如出于对本性别的身体的爱,对俊美的崇高的人物的欣赏,某些心理需要等都有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只不过我们难以接受罢了。
晚上南理工的李同学给推荐了些烧脑的推理剧,也是要感谢她,我才有兴趣写日记,并且能坚持下来,发现这里面的乐趣的。
安利个晚上看的悬疑推理剧:《看不见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