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睁眼,就有一大堆事等着我们去做:
首先,想着今天该为家人做什么营养早餐;要锻炼身体;上班还有没做完的事;
中午稍稍要稍稍休息一下;
有时候下班还要晚走一会儿,加个班;回到家,孩子忙着做功课,晚上做什么吃;孩子最近功课有些吃紧,得帮他鼓鼓劲儿,或者简单一点的,和他一起学学;孩子视力下降了,得去做做治疗;
或者,想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画几笔画,唱几首歌,跳一跳舞,追几集剧。又或者,学学理财,看看新闻……一晚上很快就溜走了。
周末,孩子辅导班报得多,时间不够,开车接送一下;家里老人最近见面少了,要多打电话;周末还是开车去陪陪老人吧,他们太孤单了;晚上十一点半了,该提醒孩子赶紧上床了,明天还要按时起床,哎呦,我这腰怎么有点不舒服了……
这就是我们上班族妈妈的日常,如果是创业中的父母,更要忙得多。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读梭罗,读《瓦尔登湖》,需要那个170多年前,从哈佛大学毕业,不去忙着追逐财富和名誉,而是在离自己的家乡康科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自造房屋,离群索居生活了两年的年轻人。
那个在当时被很多人当成傻子一样废了的人。很多人也许议论纷纷: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好的大学,却跑到偏远的地方当神仙,这不是“废柴”是什么?
他不愿像文明世界的人那样,活得盲目而忙乱。反而,把欣赏日出日落当成自己的职业。
他认为,“因为一个人总有许许多多事情,反正越是放得下来,也越是富有”。他在村里又搞测量,又做过木工和各种各样打杂的活儿,挣到了十三块三角四分——八个月的伙食费。他吃自己种的土豆、玉米和豌豆,逮过几条鱼当正餐,甚至还宰过一只糟蹋他的豆子地的土拨鼠。
他发现自己需要很少的开支,另一方面从中闲暇、独立和健康,还有一座舒适的房子,想住多久住多久。
他住在没有抹泥灰、没有砌烟囱,粗木板的墙壁做成的简陋的房子里,内心却无比的平静和满足。
他谈论什么是真正的慈善,他感受花园、果园里飞来飞去的鸟鸣,看瓦尔登湖像幽灵似的雾气,看到了悬挂在树梢头迟迟不肯消退的雾水。
他悟出了人们必须学会自己清醒,而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寄厚望与黎明。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靠手机的振动和铃声,带着沉沉的困倦,开始了新的一天。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因为我们的父母辈就是这样教育影响我们,而我们也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得更多,所以我们只有这样地生活着。
梭罗冷静地告诉读者,我们应该简化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对所谓的新闻少一些关注。那些所谓的新知、新闻,其实在很久很久前有人就说过。伪善和谬见被推崇为最健全的真理,现实却称了虚悬幻象。
他告诉世人,我们应该怎样阅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好的书。
绝不是现在那些所谓的快餐文学,能在上厕所、排队、等车的几分钟就能得到所谓生活的真谛的文章。
我们却常常在这样的文字中深陷,无力拔出疲惫的双眼,生怕遗漏掉重要的事件……
总之,思考的通透,勇于将哲思付诸实践的梭罗,就像一位单纯和执着的学生,毅然决然地离开喧嚣的文明城市,走向村镇的深处,在静静的瓦尔登湖边,把所学到的付诸实践。
自己用一把斧子建造屋子,亲自种植和收获,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升日落、鸟鸣虫声、云卷云舒,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去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在无所事事的冥想中,感受一天的流逝。
他让我由衷地佩服:佩服他和他的恩师爱默生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彻底决裂,佩服他不在乎世人的评价,勇敢做自己,佩服他在大自然中的超乎寻常的适应力。
如果是我,在风儿乱窜、蚊子轰鸣的木屋里,断然不能继续生活下去。而他,则兴味盎然地享受这一切,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体验着。
然而,我们虽然身在滚滚红尘,痴迷于生活的烟火,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有一个远离尘嚣的诗意般的心灵归宿。
读《瓦尔登湖》,聆听梭罗的教诲,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从容,让我们少一些焦虑。走啊,满满看!
用心品味,而不是仓皇赶路;知足感恩,而不是不断攫取;静静感受,而不是掠夺扫荡......
对自己温柔相待,是让自己的内心富足和宁静。
在清晨、夜晚,手持羹汤,颠勺端菜之际,还能读到、听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智慧的指点,也不啻为是繁忙生活的一种点缀,是忙里偷闲的一份奢侈。
这,也许就是我们读《瓦尔登湖》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