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居上位的人他要有宽宏的度量,他能容人。如果不宽,不能够宽宏大度,他就不能够得众,他不能容人,人家不会甘心为他工作,为他效力。所以居上位的一定要宽宏大度。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想想我们是不是一位宽容的妈妈,我们很多人我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不是,你只是在要求孩子,我们要把这两个点分清楚,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是两码事。我们要做的是育他、引导他、教他,而不是要求他。
我们很多人会说你必须怎么样,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你今天必须把这个菜吃了,必须几点起床几点吃饭,你的这些要求,如果孩子的内心是对的,那这样要求起来就很容易,如果孩子的内心是错的,那他很可能就会更加叛逆。
你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但恰恰是相反的。在上位的母亲一定要学会对孩子宽容,你对他不宽容,他有可能就会活得唯唯诺诺,经常训他,他为了得到你的认可就会讨好你,就会看你的脸色,那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会去为了讨好别人看别人脸色。我想我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母亲要给孩子的是自由自在的成长,你要让孩子可以做自己,你的作用是引导他。当一个妈妈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绝对不是骂,很多人脑袋空空如也,嘴巴里就只有吃了吗?喝了吗?赶紧写作业……你骂的后果就是孩子会跟你表面一套做事又一套,表面上答应你但内心并不敬重你。
怎么让孩子敬重你?是你能在孩子遇到岔路口的时候给出他正确的、积极的、宽广的、意义深远的建议,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敬重你,是你要确确实实能引导他,而不是你用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喜好来让孩子必须听。
当一个孩子从内心对母亲升起敬畏之心的时候孩子会自己主动学习,他会觉得不好好学习就是对妈妈的大不敬。
作为一个妈妈,要能去引导孩子,包容孩子,并且让他变得越来越优秀。
为礼不敬,我们做人不能只看表面上的礼仪程序,内心要有敬的意味。比如我们给父母钱,那就不要一脸不开心,这样父母拿了你的钱比不拿还难过,你心里真愿意给就给,不要只做表面功夫。
临丧不哀,一个人来参加葬礼,但他可能是喜悦的,因为一会儿有猪头肉吃,还要打两圈麻将,心里没有一点点敬重,没有一点点的悲伤。失掉了根本,那么这个人他能如何?我们就能知道了。这样的人你要跟他相处吗?所以孔子讲吾何以观之,这就是说不足观也,不需要再看他了。
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宽厚的人,宽是根本。为礼,这是行礼,以礼待人,以敬为本,尊敬是根本。临丧是以哀为本。有了本,这个人才有根基。如果没有本,即使这个人能巧言令色,也不足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