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书 │《金字塔原理》の初体验

第一次读这本书,其实是3年前了。记的当初好像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还是其他原因买的书。

总之一句话,读的懵懵懂懂,就像第一次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样。

如今重新把书读了一遍,虽然还是有些晦涩,但是慢慢精读的方式再读,总发掘一些好的东西。于是用写文章的方式,记录下来,不时翻阅。

高人指点:我的习惯是属于沉浸式读书,就是一字一句的读,这样的读书方式会让自己陷入到文字里面,看不到整体。读类书籍,需要拔高自己的高度,站在章节,整本书的高度去看待问题。类似瞎子摸象,不能只感受局部。

高人还说:如果你看了这本书,觉得万分激动,其实说明了你逻辑能力很差,因为逻辑思维好的人,都是这样做的,理所当然,所以不会太兴奋。

一、关于作者芭芭拉明托

她美国克利夫兰出生长大,1961年进入哈佛第一批女学院;

1963年,成为麦肯锡第一位女性顾问;

1966年,被派往欧洲,给欧洲的工作人员培训写作技巧(因为她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发现,市场上面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借鉴,拿来给大家培训。所以她自己把这些关于逻辑性写作的东西总结起来,作为培训的材料进行培训。

1973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广他的理论,给所有商业人士进行培训,如何写论文,写报告等等。

后来写了《金字塔原理》,自此在全球畅销不衰。

她成功的经历说明什么问题?

自己本身学习能力很强,和很厉害的人在一起。

发现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报告需要逻辑,市场没有解决方案,自己创造解决方案)。

把这些价值包装成一个产品,放大并推广到全世界。

推广金字塔原理成为他一生的使命。

思考:如果世界没有满意的解决方案,你就去创造它。做一件很小的事情,独特的事情足以改变世界。比如:GTD,潘茄工作法的创始人。

你拥有的思考角度越多,看问题的方式就会越多,就越不会走极端。

冯唐: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以由3到7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3到7个论据支持,以此延伸,形状就像金字塔一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很多伟大的理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把一些大家都认可的,感同身受的东西,提炼总结出来。

我们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海洋里面去。 

二、《金字塔原理》的底层逻辑

1、神奇数字7

人的脑袋最多只能记到7件。所以脑袋装的东西要及时记起来,或者记到滴答清单等App里面。

把自己的脑袋清空,不让自己的遗忘变成懊恼,进而发展成烦躁。

也是因为这个机制,我们需要把所有东西归类分组去记忆。

2、归类分组

大脑习惯性的把一些有类似特征的东西分类。这个是自然而然的,或者是有意识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不同的人能力大小不同而已。

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种能力,能够节省人类的认知资源。正是人类有这种机制,才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去拓展其他事情,变得越来越发达,区别于动物。节省认知资源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潜意识里面就能够做一些事情。比如刷牙,开车,骑车等。


三、《金字塔原理》的方法论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自上而下的表达

从上到下,用结论先行的方式,然后用论据去支撑论点,然后又逐极的展开。这种方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方式,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2、自下而上的思考

从下面开始进行思考,每个细节去整理起来,向上去归纳。

参考请点击  “细胞写作法”

后面会写MECE原则、SCQA等,请关注后面的文章!


四、金字塔的悖论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整理,总结和输出,看上去没什么毛病!

高人一句话让我深深的陷入了思考:

这些东西是让你觉得自己具备了有逻辑的感觉,还是你真正的变成有逻辑起来?


五、思维导图和金字塔的区别

相同之处:梳理逻辑顺序的工具。


不同之处:

思维导图重点在向内去开发你的右脑,右脑属于抽象的,艺术的;

金字塔原理重点在于梳理逻辑顺序,开发你的左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