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行车到自行车机,或者反之

乔布斯很喜欢将电脑比做“给心智的自行车”,可考的、公开场合下就讲过好多遍。简单来说,就是《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所有动物(包括人)在移动时的能量效率排名,也就是前进每一公里要消耗多少能量。秃鹰是效率最高的,人类大概在排名表靠后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文章作者又对比了“骑着自行车的人”。这回,人类靠着制造工具,一下子到了榜首,把秃鹰和其他动物远远甩在身后。

然后他说:“这就是电脑对于我的意义。对我来说,电脑是我们有史以来造出的最非同凡响的工具,也就等于给我们的心智的自行车。”

这个比喻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一次presentation。那时候还没有Macintosh,当然也还没有互联网。后来这概念成了Macintosh的著名广告,而今年三月苹果为自己的40岁生日庆祝的那段40秒视频里,也有“bicycle for the mind”字样一闪而过。

“给心智的自行车”已成经典。但是,不仅是电脑——工作对于一个人,也应该,或者说最好,是一辆自行车。之所以想到上述这些,是因为晚上与业内朋友吃饭,我们不约而同都感叹自己的无比幸运,觉得真是入对了行——有了这份工作,我们才得以以最大的容忍度和好奇心去见有意思的人,琢磨有意思的事,不断扩大自己阅历的边界,花大量时间用信息和知识“熏制”自己,最后还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每天醒来,脚下狂蹬,身边风景瞬息万变,耳旁风声呼呼作响。

我们当然也应该感谢现代社会发展的分工细化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效率提高。但是我知道,同样情况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常工作就像是健身房里的自行车机(我猜的,也许它不叫这个名字)。它与真正的自行车都是需要发力才能运作的器械。唯一的不同是,一小时后,汗流浃背的你依然在原地。不知是巧合还是编剧的隐喻,BBC在2011年播出的科幻剧《黑镜(Black Mirror)》第一季第一集里,真的有人人都靠踩自行车机作为唯一生计赚取活命所需,要靠眼前屏幕才能产生前进幻觉的未来场景。

说不定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希望踩着自行车到处跑的,可不知从何时开始,胯下坐骑就停了下来,最终变成一台只蹬不动的自行车机。也许这是个符合人性的结果。但是正因为如此,从自行车机到自行车,才是更值得为之努力,也更令人享受的过程,不是么?

另,关于上文所述之苹果40周年视频,TechCrunch中国的王博源列表式地解释过,文章在此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带娃去医院,等待的时间,听读桥梁书。现在读书会让他跟读封面,然后遇到他有兴趣的名字或者词有他来负责读,开始不太...
    蜂蜜辣椒汁阅读 1,046评论 0 0
  • 刚需 每个人都有刚需,但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理解他自己的刚需,主要是概念没有融入到心里去,只看到表面的情形。 时间...
    啊貴阅读 1,384评论 0 0
  • 上次写完《 这一年,你是否还有梦想? 》,有人留言说,‘对于家境不是很好的一位研究生来说,心里是充满梦想的,但是迫...
    远方_先生阅读 4,756评论 0 4
  • 初次看马云的演讲视频时,为精彩拍痛了掌心,在心里为其呐喊,热血沸腾,就像初见玉兰。马云最近太火了,到处都能听到马云...
    快乐野马阅读 1,781评论 2 1
  • 十里平湖霜满地, 寸寸青丝愁华年。 既似桃花又似月, 无酒不读醉人书。
    姬习阅读 3,411评论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