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族文化传承中,谱牒不仅是血脉延续的见证,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果石庄谱牒叙事中存在着鲜明的多元特征——发源地宗亲以本土化叙事为根基,承载着故土情怀与历史积淀;外迁宗亲则以迁徙动态为脉络,记录着族群扩散与文化适应的历程。这种差异本应构成宗族记忆的丰富层次,却在部分宗亲的对立情绪中演变为冲突的导火索。
当多元叙事遭遇狭隘认知,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部分发源地宗亲如陈群进等人,将外迁宗亲的迁徙叙事视为"异端",对贵州友谅系宗亲的谱牒记载冠以"挂靠"之名,通过微信平台公开指责并传播个人头像,这种行为已超出学术争议范畴,沦为人格攻击。更有甚者,将义门陈总会斥为"伪会",辱骂会长陈峰"出卖义门陈",将宗族内部的学术分歧上升为派系对立。
宗亲会本应是凝聚共识的平台,却出现了权力滥用的现象。果石庄总祠办公室主任兼财务外连接待员陈迪东,在面对不同谱牒分析文章时,非但未以学术态度探讨差异,反而对修谱人员恶言相向,辱骂文章作者与平台管理员"断子绝孙"。这种粗暴行径不仅暴露了个人修养的缺失,更折射出宗族管理层面的失序。
曾经外迁宗亲"争先恐后"的寻根盛况,如今已渐趋冷清。当发源地宗亲将学术差异政治化,用谩骂代替辩论,用排斥代替包容,实质上是在亲手斩断宗族文化传承的纽带。领导阶层沉迷于"正统"之争,将精力耗费在内耗而非文化建设,不仅寒了外迁宗亲的心,更让果石庄谱牒文化失去了兼容并蓄的生命力。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包容。谱牒叙事的差异本是历史馈赠的文化多样性,发源地与迁徙地的记忆碎片共同拼贴出宗族完整的历史图景。当务之急不是争夺话语权,而是重建理性沟通机制——以文献为依据,以史实为准则,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包容多元中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冰冷的谱牒文字重新焕发生机,让漂泊的宗亲找到心灵的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