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作为一个中人,他用自我实践证明,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只要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自我磨砺,这个人可以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彻底的变化,成为一个全然不同的自己,真的从平常到优秀甚至卓越。

而他最有名的,就是通过“日课十二条”,实现了一个人从平常到优秀,甚至卓越的整个过程。

一、主敬

整齐严肃,无事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解读:主敬即是第一条的题目,又是后边的高度概括,关于主敬曾国藩在诫子书和家书中都提到过“主敬则身强”。家书中有对“主敬”这个概念详细解释。孔子那时候就用“敬”字教导学生。《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发展到宋代儒家理学家程颐认为,“进学在于致知,涵养则在于敬。”所以这里的主敬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保持内外的专一严肃。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就是对内外恭敬的一个高度的总结和自我约束。内心要无时不惧,要保持专一纯净,外在要保持整齐严肃,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恭敬待之。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无事心在腔子里,出自“身欲出樊笼外,心要在腔子里”,没有事情的时候心就保持安静,控制住身体的冲动,出现事情,解决事情的时候心呢要专一,不要有杂念,不要被事情的附属诱惑或影响。

这一条,是对身心的要求,是整个十二条里边最务虚的一条,却也是最关键最难掌握的一条,需要时时详读,仔细揣摩。

二、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解读: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解读: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解读: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议史

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六、谨言

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

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

十月廿二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须一一记出。

十、月无亡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

饭后写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日课十二条,说明了勤能补拙的道理。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的“两个半完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文正公,普通的农家子弟,曾经背书可以背一夜的的“笨小孩”。他屡次赴京赶考不中,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根...
    阿洁的小镇阅读 822评论 0 3
  • 曾国藩何人?晚清四大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一个让毛和蒋都佩服的人。 然而,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牛人,却也是出了名的...
    米兰大晓红阅读 893评论 0 2
  • 上个星期在学习曾国藩家书,其中日课十二条感觉很值得自己学习,特将曾国藩日课十二条记录下来,鞭策自己向大儒学习。 一...
    陈凌峰_ca8c阅读 581评论 0 0
  • 古今都适用的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古人的智慧真是不该被遗忘的瑰宝。我把曾国藩的修身抄录下来,编排成小小的案头铭,放在书...
    古灵犀阅读 2,399评论 0 1
  • 又是一年端午节,单位工会的福利还是不错,每位员工发一盒粽子。端午节,在如今人们的记忆中,就只剩下吃粽子。所以也有人...
    艾冰台阅读 35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