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妈的一切》以“损己利人”的常规叙事,讲述一位母亲以艰辛与牺牲换取其他家庭成员明朗和成长,生动诠释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积极伦理学。
一面是乐,一面为悲,影片正是通过把握这两种情感的呼与吸,让观众在恰当的时机释放出相应的情绪,从而讲好了这个故事。
一、母爱,总是违背常理
细心还是疏忽?
能把一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柴米油盐,考虑的东西往往事无巨细,季佩珍可以在女儿三缄其口的情况下,以堪称刑侦级别的调查能力破获女儿的恋爱谜团,其必然是细心周全的,可就是这样一位明察秋毫的母亲,却发现不了自己早已疾病缠身,直至病入膏肓。
弱者要被照顾?
生病的人应该休养和被照料,但即使在被确诊罹患重病后,季佩珍还在主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宜,照顾着家庭的所有成员。
病床上的她还在安抚“无理取闹”的婆婆,拖着的虚弱的身躯也要为女儿的婚姻和事业保驾护航。
这样一场大病,仍然没有改变季佩珍在家庭中监护者和施予者的强者姿态。
己所不为,欲施于人?
为了女儿,季佩珍放弃了自己的热爱,放弃了更想要的生活。
她认真学地理,渴望走四方,她的视野和理想就像探空气球一样宽广,但却最终选择了自缚于一百多平米的水泥楼宇之间,选择在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我价值的岗位上一站到底。
季佩珍以责任的名义扼杀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却语重心长地嘱咐女儿拒绝平庸,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献身家庭之乐
季佩珍的献身成果全部凝结在她苦心经营的家庭之中,因而能够很容易被概括。
她的献身之乐在于她满足了传统观念对于一位女性的全部价值标准。在于强化和弘扬了具有母亲、妻子、儿媳的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义。
季佩珍的燃烧,照亮和成全了全家人,包括她自己。
她让女儿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尽管李小美最后的职业选择有一些刻意),并且从一段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脱身。
她帮助丈夫祛除了因为一次意外带来的工作阴影,带着坚定重新去捍卫自己的价值。
她让原本有着不幸遭遇的婆婆享受着或许富贵人家也享受不到的天伦。
更重要的是,她让自己也离去得坦然。
三、献身家庭之悲
片中一些地方明确表现了季佩珍不足为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同女儿争论时,她总是使用用“我不管你,谁管你”,“我是你妈”这类说辞,将自己置于权力和道德高地,她未经允许查看女儿手机、翻找垃圾桶、把退休宴俨然变成相亲会。
这都符合现在对部分父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描述,总之,李小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叛逆和消极,说明了季佩珍过于用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季佩珍的献身之悲集中体现在她的牺牲。
一方面是放任病魔吞噬了自己,另一方面就是放弃了自己人生的一种可能。
这是影片的核心,只有处理好这一部分悲,影片中一切的乐才会显得有张力。
但对于后一种牺牲,影片既在前期铺垫上用心不够,又在后文集中刻画时笔墨不足。
再说回来,悲哀的核心或许还不是这种牺牲,而是这一切牺牲的必要性。
我们不否认季佩珍的献身之乐,即因为她的牺牲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但这都只能体现在家人身上,而不是家庭上面。
更重要的是,这些乐并不一定要经由上述悲才能发生,这一美好的状态可以通过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过渡和发生。
退一步说,失去至亲的痛苦和以此换取得到的明朗,孰重孰轻。
成员的牺牲从来不是家庭美满的必要条件,否则婚姻将不仅仅是爱情、还会是爱人的坟墓。
从这个角度上说,女性在影片仍然没有逃脱边缘化的命运,尽管季佩珍在家中大权总揽、运筹帷幄,但她所做一切的全部意义都在她之外。
我说这些,不是想让导演和编剧去反思,因为他们只是想单纯感动观众。
我是想让我们去反思,反思我们感动和赞颂的究竟是什么,反思我们潜意识中对于女性和家庭的一些认识和观念。
但我还觉得悲哀。
悲的是这只是一部电影,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或许只是一种乐观主义罢了。
因为现实不会这么理想,失去一位家庭成员,不仅很难使一切保持原样,更难的是保证这个家庭不进入更加悲凉的境地。
更现实的是,期间的过程也很可能不会这般温情。
我们现在,还是太容易被死亡从外到内地彻底打败。
季佩珍家庭在她离开之后的向好是必然的,虽然她们一家表面上危机重重,但已经完全建立在爱的深厚基础上。而这样的家庭,在现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梳理了这些乐与悲,再来回答一下季佩珍的牺牲是否值得的问题。
季佩珍觉得值得,她说“那是我的选择啊。”
编剧也觉得值得,他在影片中以动物繁衍类比,把母亲的价值聚焦在“为了下一代”之上。
我本有些犹豫,但想起一位教人恋爱的老师说:“爱情这种东西,考虑一多,就杂草丛生。”
我想,母爱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