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期金宇澄的访谈,萌生了记录的念头。
他坐在破败不堪的祖宅园子里,园子中间有一株野生树,枝叶摇晃,生机勃勃,和眼前破落的屋子对比鲜明。坐在堂屋中间,他说:“每个人的命运就跟这树叶一样,落下来飘走了,就没有了。所以记录还是蛮重要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
有次饭桌上说起老屋,奶奶说:屋子没人住,很快就会烂啰。“烂”这个字好像瞬间赋予了屋子生命,建筑也会像生病衰老的人一样,一旦失去生命力,就会慢慢溃烂,直至死亡。而屋子的生命力,是生活其中的人,还有这些人往来其中的故事。
于是有了迫切想要记录的念头。与家人朋友的生活趣事,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感悟,对事件的观察,别处听来的故事,或者只是一个瞬间的情感迸发。它们或许无关紧要,但却是组成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被记录,时间过去,也就无影无踪了。
在微博或朋友圈长篇大论的写,有时会是件难为情的事。一方面觉得自己笔力不及,习惯了只言片语的碎片文字,系统表达的能力不断退化,言不及义。另一方面,难免觉得有“强行”分享的意味。于是整理出一个平台,专用做记录。这感觉就像打扫出一间干净屋子,请朋友来做客。
访谈的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大家都知道得这么多的时代,怎么去做一个写作者?”
片尾写了一段话:“漫长的蛰伏里,他冷眼观察。时代的缝隙里,他提笔说话。你若从中看见了未来的路,那是过去人的灵魂,借他之口,给你的回答。”
不过是一个观察者,一个讲故事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