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东门大桥(坐标:上跨由北往南流淌的府河 东西向通东大街 )
6-1 通衢要津上的咽喉——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古称濯锦桥,又叫长春桥。为唐未扩建罗城时引郫江绕经东廓修建。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光绪十二年又重修。重修时,原桥基处曾挖出过晚唐的残碑(一说清末补修时发现宋碑,可知至迟在宋代已经建桥)。
东门大桥一头连着唐时“成都首街”东大街(迎晖门内),一头接着古代成都通往川东的官马大道古东大路,是通衢要津上的咽喉。清朝时桥的两岸为成都府河东门码头区,桥上轮蹄络绎,百货交驰,十分繁忙。
也许没有人统计过一天有多少人走过这座桥,然而桥面青石上压出的深深痕迹,仿佛述说着远久的历史.....
6-2 东门大桥的时代烙印
20世纪60年代,东门大桥重新修葺。木制的桥梁支撑格外显眼,石料的护栏竟然改成了木料的。然而这种“临时”建筑风格的大桥,仿佛并没能带给行人更多的惊喜和欢快。我们能够回忆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和痛苦。
花絮——
《锦江街巷》(锦江区地志办编纂出版)编辑完璧的博客中,有网友花火hanabi的帖子:“我上个月出差回成都,在川大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锦江街巷》,离开成都时,将书留下给了爸妈。今天我妈打电话来告诉我,书中一幅摄于60年代的成都东门大桥(见上图),照片中左边第一个人是我外公。我想说,几十年前外公碰巧被拍到,几年前照片碰巧被收录,几周前书碰巧被我买到。这,是一个奇迹!
(另见:我编老成都(6):与读者的奇巧“书缘”)
6-3 宽敞平坦的东门大桥
古老残缺的桥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新的桥又跨在千年的府河上。背背箩,担箩筐,推鸡公车,身着长衫的行人,已渐行渐远,拖着“辫子”的电车和那一辆徐徐而来的大卡车,让我们触摸到时代悄然加快的步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