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昨日从老家回来的路上,突然想到离一个景区不远。上次带老妈和侄儿一起去的时候,侄媳妇在上班,儿子在上学,所以他俩没去。当时心里就想,有机会,一定带他俩过去看看。
这不,昨天,虽然不是专程安排,却比安排的还要好,正好他俩都在车上,正好下午都没有特殊安排。而且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刚好车离景区也比较近了,那还等什么?去呗!
所以,改道往风景区而去。
这个景区,在我们这一块算是比较有名气一点的地方,那就是龙泉山风景区。
关于风景区,百度介绍如下:龙泉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面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南北则有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龙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江夏山,有许多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都曾在灵泉幽谷居住过。唐天宝末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口井能占验天气,东井冒气则晴,西井冒气则雨,于是人们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演变为龙泉山。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地辟为“寝山”后,相继在这里修建了昭、庄、宪、康、靖、端、恭、贺等九座王陵,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
这个景区,离我的老家相对来说比较近。我们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几乎每年的春游都会选择在这个景区。从学校到景区,徒步得要两小时。那时候,两地之间没有通车,要去都是靠走的。我不太记得当时是要求所有同学都参加还是自由选择,只知道虽然我去过多次,每年春游的时候,我依然还是会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具体的细节,我大多不记得了。但那长长的队伍或走在蜿蜒的田间小道或在稍宽一些的湖堤上奔跑的影像至今都常常会在我脑海闪现。
犹记得,有一年,我们一群同学爬上了山顶,正站在上面吃着从家里带去的馒头、鸡蛋,和同学们聊着天。上去了几个成年人,其中一个女人指着我同学穿的牛仔裤(她在外面做事的姐姐淘汰下来的衣服)跟她的同伴说:这边经济条件应该还不错啊,你看这山里伢都穿上牛仔裤了。那说话的语气让我听着很不舒服,我立即呛了一句:我们不是山里伢,我们是过来春游的!
还记得,有一年,春游时穿了一件崭新的黄军装,结果不小心靠在了一根刚刷过黑色油漆的柱子上,得知再也洗不掉的时候,情绪低落了许久。
这个景区,不仅仅有我许多童年的记忆。也有许多的故事,可以说,我们是听着妈妈以及村里的老人们讲的关于龙泉山里的故事长大的一群人。有些故事,听了许多遍,只要有人再讲起,依然会如同第一次听一般的津津有味。比如龟碑亭的故事、婆婆树的故事、樊哙迁墓的故事...有时候会尝试着将这些故事再讲给儿子听,却发现总是少了许多的韵味。
因为不会讲那些故事,景区的魅力在儿子眼中也自然是大打折扣。说史实吧,我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再加上我忘了是节假日,去之前只想着人少,权当是去天然氧吧看看大自然。直到走近,看到到处都是停着车辆,才突然意识到是假期。来都来了,先下车看看再说吧。
睡着的儿子强行被我们喊醒,心情很是不爽。但还是强打着精神跟着我们一起走。看看正景区里,人还是有点多,我们决定只在景区外的绿道上走走。
那绿道,是真的绿道。近两年新修的,去年第一次看到,就喜欢上了。

走在这样的绿道上,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有想要跳起来的冲动。遗憾的是,儿子因为被我们打断了睡眠,所以,整个路段的前三分之二的路程,儿子都是在极其不开心的状态下痛苦的坚持着一个人跟在后面走完的。正所谓人家悲喜并不相通,我以为无比美好的事情,在儿子的眼中却是痛苦的折磨。
若是换在以前,我的心情很容易就会受到儿子影响,很快的速度,我也会被他带的情绪低落。可是,现在,我已经不太轻易会受到他的影响了。相反,我还很有耐心,等着他慢慢调整心态,偶尔故意在前面停下来拍花、拍草、拍偶遇的一群小羊,以等落在后面很远的儿子。等到他赶上来,再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后三分之一的路段,儿子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能够很开心的和我做各种互动。
于是觉得,这样也挺好,前面一段路,我尽情投入到我的世界,观花、看景、想心事;中途,慢慢调整儿子的情绪;后面的路程,积极的走入到儿子的世界。

最后,愉快的结束我们即兴安排的旅程,返城,聚个餐。
在最美绿道,我们放肆的玩;在假日餐厅,我们努力的吃;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认真的工作学习!
最美绿道,还有其他未光临的景点,我想说我们还会再来的。只是你能相信那么美的绿道,居然只有我们和......一群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