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冠冕衣裳”都咋穿,你知道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在古代,则不仅仅是爱好问题,还是礼节问题。服饰,也是一种文化。

一、 头衣(冠、冕、巾帻)

,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巾帻,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帻。

二、 体衣(衣、裳、袍、裙、裘、布衣)

上身为“”,下身为“”。如《卖炭翁》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是一种简单便服,不分衣和裳。

与裳接近。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上衣下裳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司马光在《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糜”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

王公贵人在天冷之时有毛皮大衣();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子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灰色粗布)之类。

三、 足衣及其他

足衣,就是鞋,古代称“”。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穷苦人穿草鞋或光脚。

此外还有寝衣,包括亵衣、锦衾、布衾等。如杜甫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女子亵衣(内衣)
四、服饰与人物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通用至今。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黄裳:太子的代称。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后指演员。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异族。


来源:孔子学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