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在单位混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随着工作职位的提升,找他办事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他的职位可以做到的,但是拒绝他又怕别人误会,结果总是答应,然后拖拖拉拉的,最终办成了,人家认为他能力所及,动动手的事儿,办不成人家认为他不够用心,抱怨自然是顺其自然了。
为此小Q经常和自己的太太发生争吵。太太一提起他帮人办事就头疼,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小号郭冬临”,因为他身材比较瘦小,但是他做的事儿和郭冬临早年那个为了面子宁愿排队去买票也要说自己有熟人的角色差不多。
小Q也挺苦恼的,可是他担心拒绝了影响了自己和朋友的人际关系,人家好容易开口了,这是看的起自己,如果自己拒绝,人家误会怎么办?可是有些事情自己真的做不到,或者有些关系也一般,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拒绝的话。
又一次他们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来请他帮忙批个条子,可是这是他们局长的事情,他根本做不到,他跟对方也没有什么联系,内心极其不想帮忙,可是想到人家说的几代内的亲戚,只好同意了。可是最终没办成,这个所谓的亲戚在外面好把他败坏,为此他气的好几天吃不下饭去。
可是遇到类似的事情,人家一说,他又同意了。他经常感叹做个好人真难啊!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可是让自己难受的好人他真的不想做了,只是遇到事情鬼使神差的又答应了。
英国咨询师雅基.马森(Jacqui Marson)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Curse ofLovely)中,谈到一种强迫心理,称为「圣母情结」。
陷入圣母情结的人,活在一种不健康的假我状态。简单说,就是活得虚伪。
马森认为圣母情结的人要不是活得像是「愤怒逃避者」,就是「认可追求者」,或是两者的综合体。
无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任何批评,很害怕被指责。或者非常重视他人的认可,得不到认可就活得非常惶恐。
对于这两者,马森阐释圣母情结的人大体有八种表现,这八种表现也是八种内心痛苦的来源:
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即使受了委屈。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行事。
面对重要他人(长辈、师长、爱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不敢在大庭广众下与人起冲突。
害怕做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事。
在关系中,总是害怕欠别人什么,因而习惯单方面补偿对方。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小Q就是一个典型的圣母情结的人,所以当他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总是说不出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制定了认知,感悟,改变的三管齐下的策略。
想改变自己现有的行为,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个行为带给自己的不愉快,自己想要改变这个行为。否则只不过是单纯的抱怨,当事人依然会重复自己原来的行为,所以就谈不上什么改变了。
当我们逃避批评或过份追求认同,背后都有一个害怕受伤的心。这无可厚非,没有人喜欢在社交中与他人产生摩擦。但是,当我们活得失去自己,在当中屡屡受伤,开始正视自己的恐惧,是一个必要的开始。
为此,小Q第一步所做的事情是,记录什么情况下他无法拒绝别人,而且在不拒绝别人只好有什么样的感觉。把这些都写出来。
然后根据记录把拒绝的情景列出了一个等级,那些事情他觉得容易拒绝,那些事情他觉得拒绝太难了。我让从他容易拒绝的事情开始。
其次,自我肯定和鼓励。这个时候他需要每天做记录:今天好的表现,比如“过去一直不敢拒绝邻居来借醋,今天我做到了。虽然里有很烂,但至少是个开始。”从这些小事中获得自信。
并且让他每天反思“今天我做了什么?这么做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同时记住这些感受。”一旦拒绝别人5次以上,就可以奖励自己吃大餐。
最后,学会重新划清人际边界,互相尊重。
我们无须对每个人的情绪负责,也并非让别人失望就肯定是我们的错。烂好人之所以不是真好人,往往就在于烂好人剥夺了别人成长的机会,还让自己非常难受。
就如:
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教育出无法独立在社会生存的孩子,请问这是对孩子好还是在伤害孩子呢?关键是妈妈在付出的过程中并不快乐,而且会越来越烦躁。
一个为家庭牺牲的伴侣,当他为家人做着一切事情的同时,他强烈付出感,会让他看不到其他人的付出,这回影响他自身幸福的感觉能力。
一个在工作中过多燃烧自己的员工,当他无法按时保质的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光去忙别的时候,别人也不会感激他。
每个人都有他的自我,划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好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
在开始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们需要时刻的保持自我觉察,感觉自己的情绪,想法,并且去发现那些东西让我们恐惧,害怕了,自己跟自己沟通和聊天,就能找到那些绑架我们的想法和道德模式,并且推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