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听新闻,“冰花”男孩儿火爆了爱心人士圈,让社会的人心暖度立刻升温。
照片中的孩子站在教室中,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
可能的信息是,“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当天气温较低,家离学校太远,走路来上学反霜效果而出现了这张照片中的形象。照片是班级老师在1月8日8:50左右拍的,拍完发给校长付恒流传到了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付校长表示,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不透露孩子姓名,照片孩子家离学校4.5公里,平时都走路一个多小时来上学。
“当天早上气温是零下九度,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气温是在半个小时内降下来的,他家离得远因此到教室后头发都沾满了风霜。小孩子比较可爱,到班级后做了个怪怪的鬼脸,引起了班级同学的大笑。”付校长说。
付校长称,学校曾经走访过照片男孩的家庭,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家里有兄弟姐妹几人,都是留守儿童。“学生一般不在家吃早餐,学校会负担孩子的早餐,一般是一个面包或者饼干。”
目前,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班级教室内尚无取暖设备,付校长说,学校一直在争取。
之后便是各种捐款渠道的开通,热线和账户的公开。感觉好像是只有捐款才是最高效最有爱的解决方式,一瞬间我也从回忆中跳了出来。
原本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感觉是回想自己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冬天每次上学都是满头、满眉毛的霜花,每个朋友相见也都是乐哈哈,笑容就像图片中的一样,透彻而真实。现在如果这样说,反倒会让人觉得惨无人道,没有怜悯之心啦。
每隔一段时间,社交软件里就会流传出一些筹款的链接,某某某人因何种大病住院多少天,家庭着实困难,自己没办法工作失去收入,妻子做着一份低端的工作,收入微薄,还要养育一个刚刚几岁大小的孩子,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献出一点爱心,筹款救助,信息绝对真实。
大约上个星期,一个群里就这样一个类似筹款信息很火爆,因为发链接的人还伴随着发了好多的红包,并且播报领取红包的情况,之后报捐款的明细,在群里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款晚会。我倒没有破坏氛围,只是默默地选择了略过,捐款如果让人有道德压力了,那性质就类似于道德抢劫,倡导者也就像是道德劫匪。
捐款这码事到底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有普遍意义吗。
很久以前我还是一个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是全身心的参与,可不是仅仅捐钱而已,是真心的热爱这类事。渐渐的,事情没太变质,但我变质了,我开始不太理解有一些捐款的意义。
说穷困山区的捐款问题,一些孩子上不起学、或者学习条件不好,号召人们捐款。如果筹到钱,孩子上的了学、或者学习条件好了很多;很多在热点以下的捐款项目没筹到钱,孩子依然上不了学、或者学习条件依旧很差。那捐款这件事,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再说病痛在身的医疗捐款问题,一些病困家庭因为一场大病而全家经济受损,更或者妻离子散。如果筹到钱,病治好了,阖家欢乐,看病没花到自己钱,得到了各界好心人的救助,以后加倍回馈社会;如果没那么高关注度,没筹到钱,那依然面临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而家散的问题。那这个捐款的事,解决的到底是什么事呢?
无论是贫困山区孩子上学,还是没有钱住院看病,或者是各种名目类似的捐款。本质上都是一个广义的“穷”的问题,讲这个字我自己都觉得一点点心虚而且冷血。如果家庭有钱,自然会选择相对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得病了自然会拿出钱来看病。社会对于“穷”这个问题,主动性是很强的,比如乞讨,不仅会掏出钱来捐,还会主动的去打假,找出掺杂在乞讨队伍里的假穷人,让有的人可以理所应当的穷,另一些人不可以。
都是一样的人,有的人生来条件好,有的不好,但人人生命平等,本应该遵从这样的社会规律,不然就制定社会准则,让共同契约去约束所有一样类别的人。比如说残疾人,政府有残联,通过一个合理的渠道,打通这类人群从上到下的一切关系,从体系上解决这类人群的生存问题,而不是靠捐钱来解决个别的事情。
涉及到一类人群的时候我最愿意想到的是环卫工人这个群体。那么多的门市贴着“辛苦了,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环卫工人辛苦了,免费领取午餐”。这种扶贫性质的标语和行为,能彻底扭转这个行业的合理位置吗,显然,反倒是相反作用的。不如有一套简单的机制,比如最直接的薪资补贴,让行业变抢手比让行业受人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效果,这个做的最好的就是直播行业,通过市场运营出的高收入人群,直接扭转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我们每天呼喊要遵循市场规律,但却不遵循社会规律。经济条件不平等的各种家庭就是社会规律,但不代表经济条件差的人就生活的凄惨,如果真凄惨那依靠捐款来解决只能让事情变得更背道而驰。
我想起了多少年前那个大眼睛求知的小女孩苏明娟,她的生活因为这样的关注而变得可能辉煌顺利,但跟她当时一样的孩子呢,那些孩子的普遍问题得到解决了吗?而且要想的是这个问题到底需不需要解决。有个更近的例子,去年很火的村里孩子“小马云”,从媒体的播报来看,他活的好像跟本应的人生发生了很大偏差,这种特殊的关注是否对他是个好事。
如果人人的经济条件都一样,掌握的知识也一样,甚至最后行为想法都一样了,那显然不是社会所追求的。满面冰花有满面冰花的生活学习乐趣,他们并不比别人矮一头,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并不别的校长能力差一截,而且恰恰相反,他的能力很高,因为他通过图片的传播,赢得了这次大范围的捐款,他的营销活动成功了。人们对孩子的怜悯之情会成为校长身上的军功章,而此类社会关注的问题,却仅仅解决了一个学校,没有全方面的解决。
得病救助的问题就更有逻辑了,因为基本刨除了家庭先天经济条件差这个大环境因素。今天早晨好基友说,我俩的一个朋友的父亲车祸意外身故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手机,立刻在APP上又买了一份20万保额的意外险。而每次看到大病捐款的链接,我都会再次盘算自己的医疗险保额够不够。因为捐款这码事解决不了全面的问题,只是解决极个别的事件而已。当这种链接逐渐增多,也更多地会尸横遍野,因为大家会公益疲劳,到那一天,大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真有家庭把救命稻草放到了求捐款这条绳子上时,那捐款好像还烦了很大的错。
捐款只能解决一时,却解决不了一世。捐款只能解决一事,却解决不了一类事。请正视自己的捐款行为,让爱播撒的更有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