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损失厌恶

今天看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著作的《思考,快与慢》,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叫做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这个理论看似好像是很难理解,可是我们只要联结显示现实中的经历想一想就会想到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情而已。

现在就让我们来聊一下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损失厌恶。第一当然要从输赢说起咯!这个关于赌博的一个理解,当我们在赌博上赢了一百元的时候,我们会洋洋得意,当把这一百元输回去后,你不会觉得这只是一个不输不赢的场面,你往往会觉得你已经输了一百了。你会这样想,我要把这一百元赢回来,这本来就是应该属我的。而那些没有赢过就输了一百多的人往往会使人们想要翻本,而且不是那种不输不赢的翻本是略有赢的场面。这是一种损失厌恶的体现,我们往往会想要知道自己输了多少钱,而赢了多少钱却往往不受我们的重视,只要知道自己赢了就好了。第二就是关于我们购买商品价格的关注,往往我们买了一件东西看到别人买了同样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问问对方买这件东西时用了多少钱。当回答的价格低于你的购买价格时,你会心里默默地高兴一会让后抛之脑后。当听到的价格高于你的购买价格时,你会心里默默的伤心,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当价格相差很大的时候你甚至会在网上查阅一下商品在网上售卖的价格,后者质问卖家为什么卖自己卖的这么贵。这也是损失厌恶的一种体现,我们往往不能忍受自己蒙受损失,而占的便宜,我们对于它的记忆时间往往会低于让自己蒙受损失的记忆时间。

不得不说,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思考,快与慢》里面说的一些理论的确是让人很难理解,但是它在里面讲的一些理论和现象的确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潜在逻辑很符合。损失厌恶就是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理论,对于我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了解释的理论依据。最后推荐大家看这本比较难懂但是很有意义的书《思考,快与慢》,看完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是有它本身的理论依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爷爷他睡在一棵长满棘刺的野生胡椒树旁,睡了好多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只隔着黄土,给他烧过纸钱,许过愿。我来时穿着...
    吴也白阅读 760评论 12 17
  • 好久不写日记,今天翻以前的照片,对于自己的童年我的大脑是模糊的,完全没有记忆,我的照片少得可怜,好像这不像是我的家...
    麻木木阅读 330评论 1 0
  • 李笑来认为构成智商的整个系统中,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这里有“概念”和“关联”两个关键词。 首先是“概念”。概念首...
    雒渭阅读 2,18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