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因为喜欢林夕,所以喜欢上张国荣。一个写词的人也有这样的吸引力。
在我眼里但凡好的词人都有一颗诗人的心,相比较林夕活得太细腻诡谲,宗盛大叔,应该算个闷酒醉头、清醒又恍惚着的现实主义诗人吧。
朋友圈经常被李宗盛刷屏,像是五月天演唱会突然出现、与New Balance的合作短片横空出世,一片望去尽是“李宗盛催泪音乐微电影”、“李宗盛致匠心”、“音乐大师的人生哲学”,我家老李这么一个寂寞又真实、敢爱也敢恨的人,好像也被大众鸡汤化了。
我喜欢李宗盛,从一首《山丘》起。
高一那年第一次听到《山丘》,望着屏幕上的歌词滚动,眼泪就不受控大颗大颗掉下来。
当时我自己也被吓到,明明是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回顾前半生,情感坎坷也好,生活艰难也罢,我都未曾经历过,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一唱一念,一顿一和,没有任何的技巧,近乎念白的讲述,描绘的全是漫漫岁月里的细枝末节,袒露的尽是沧桑心迹中的点点滴滴。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嬉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
是千帆过尽不再言语。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是情感曲折终于释然。
越过山丘,会不会有人等待,仿佛已经不再重要。最后发现,自己被一次次过滤温晕,早就淀成了一碗白茶,无人来品,只平淡不苦涩。
没人能唱李宗盛的歌。我一直这么觉得。
直白粗糙。曲折细腻。
真的感情。假的敌意。
所有唱腔韵调都消失。
化成了一部黑白默片。
提到十年也未必酸楚,可能收获的是坦然。唱自己的故事未必感伤,可能似懂非懂间多了体悟。
贴着骨骼生长的树还没有枯死,压着喘息进行的思考也还没停止。
留不住鹿港小镇,
也留不住与林忆莲的情事。
一面唱着凡人歌,
看着鬼迷心窍的一众旁人。
他说过爱要付出代价,
买最后一张船票漂洋过海看你。
他走过脉络相通的城市,
却早已摆脱当初的一筹莫展。
陈先生1993在他的微博里写道, 刮奖刮到谢就停下来,这种温柔,在恋爱里的年轻人永远学不会。但是大叔懂啊,所以他长成树,树下乘凉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说李宗盛代表的那一批人的音乐,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大众的口味了。
也有人说,我们过分浮躁热烈,需要的恰恰是这种潜心研磨、执着孤独的创作者。
我只说,在我的音乐世界里,他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
他放下童年的瓦斯罐,拿起心爱的木吉他,走过改变一切的滚石唱片,路过心爱女人的房间,停停驻驻,最后站在台下万人的演唱会上,吼一句你们还在啊。
而台下的我们,则像他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在生活里冲撞兜转,终于发现,绕了一大圈,却把自己搞丢了。
这世界如此喧哗
让沉默的人显得很傻
他不鸡汤不理智
沉淀下来的都是心事
从少年到大叔
他活在真实的生活里
我们认识的那个写歌的他
做吉他的他 票圈里的他
未必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