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生涯咨询师这一层身份之后,我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职业背景的来访者,其中不少学历或职业经历都比较突出。但出乎意料的是,对于生活和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往往都比较模糊,会出现迷惘、纠结、甚至矛盾的状态,属于典型的“选择困难症”高发人群。面对选择,你觉得自己是不是跟他们也很相似:
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遇到重要的选择就会陷入无限纠结,似乎每个选择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找朋友开解,却发现别人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自己的想法也没什么问题;
内心感觉非常矛盾,情绪陷入焦虑,反反复复思考每个选择但得不出结论......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那么你很有可能也不清晰自己的价值观,是一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为什么清晰的价值观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先来看看我的两个来访者的故事吧。
来访者徐依(化名),23岁,研二信息通讯专业,现在面临着算法或产品岗位的实习选择。她感觉这两个选择非常矛盾和分裂,最近总在焦虑:她喜欢与人打交道,产品岗似乎能发挥这样的性格优势;而算法方向则更有掌控感,能够通过预测让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单从能力上看,这两个职位在能力优劣势上的匹配度都差不多,也都有需要投入精力学习准备的部分,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当我梳理出她目前对于实习最重要的期待,包括成就感、能力提升、与人打交道这几个因素,并且帮助她看到两个岗位的吻合度时,她突然不纠结了: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分裂,两个选择背后是统一的职业期待,现在选择任何一个方向专注投入,都能实现自己最看重的部分。
而另一个来访者姜苇(化名),一直在事业单位上班。最近面临创业的选择,他不确定是否要放弃现在的工作。在沟通中,我发现他很多时候都会受到来自别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比如谈及公务员体制里需要维系关系、攀附领导获得晋升的现象,他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但在考虑新的创业机会时,他又开始接受身边前辈的想法,觉得相比于踏踏实实干活,是不是能利用社会关系走捷径,帮助自己更快地达到目的?类似的情况并不少,但就像高晓松对那个在富二代和自我的双重身份中纠结的嘉宾所点评到的一样:“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
“选择困难症”的真相是价值观的冲突,而排序清晰、有所取舍的价值观则能帮助我们看清当下的事实,并且更好地做决策。
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每个人关于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做)的一系列信念,能指导我们对人、事物与行动进行选择与评估,是每个人内心的尺度。简单来说,价值观就是人生中重要程度的排列。价值观是由文化、环境、基因以及社会的变化而来的,除非遇到极其重大的生命事件,否则它的变化都是相对稳定而连续的。比如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获得收入、保证生存一定是优先级比较高的,但对于一个工作10年的职场老手来说,晋升空间、自我实现等需求可能是更重要的了。
价值观与目标不同,目标是资源和价值观的交集。小松想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那么他现有的资源(心理学专业毕业,做过很多公益咨询的个案)和他的价值观(助人)的驱动下,他很快就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也不等于需求,需求是人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对外界的反应,能直接引发我们的行动,而价值观是重要性判断。为了完成跑马拉松这个目标,我需要吃东西,但是跑到终点才是我的价值观,而不是吃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是逐级上升的,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前三个需求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属于匮乏性需求,而后两个层级更高,属于成长性的需求。
如何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前提:确定价值观的范畴
价值观包括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职业价值观、婚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等。我曾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希望在工作中实现所有人生想实现的价值,而实际上有些可以通过生活的其他方式来满足,比如发展第二职业、培养业余兴趣等。你可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实现的价值?”
持续确认
向自己提问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
你可以选择从工作目标入手,写下最近想实现的所有目标,并逐一思考每项:“如果这个目标完成,它能实现什么价值?如果给所有的目标进行排序,会是怎么样的?”为了澄清最重要的价值观,请仔细观察每一项价值观,仔细掂量获得和失去它们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几次筛选保留最重要的3项。如果内心确认不会后悔,你可以把它们放入心中,总结成一句话表明你的期待,也就是终极价值:“如果给完成所有目标的自己命名,那会是什么?”我经常会腾出时间,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跟自己对话,发现很多目标的终极价值都指向“一个喜悦、平和、笃定的自己”。
当你的情绪陷入低谷、响起警报,也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你可以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有一个朋友曾经非常苦恼,因为他发现虽然自己也在不断跳槽寻找机会,但是在做的永远都不是最想做的事情。通过不断问他“为什么”,我们才明白,原来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有当他准备得足够充分,达到自己心中设定的那个完美标准,才能开始做想做的事情。而这个隐藏的价值观,让他兜兜转转,始终都在目标周围徘徊,无法真正投身进最喜欢的事业。
你还可以通过“价值观30问”这个方法来梳理,针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特殊时刻和经历分别提问。比如:
过去:最满足的是什么?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的遗憾是什么?
现在:最开心是什么时候?
未来:想象中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我曾经系统梳理过自己过去所有的职业选择,包括每一份工作吸引我的原因,以及我选择离开时的原因。最终我能发现“真实”、“智慧”、“助人”这几个价值观同时出现在我的很多经历中,影响着我的职业抉择,尤其是那些不顺心的职业经历表现更为突出。痛苦背后必有期待,回想职业或者人生经历中那些你最不想要的部分,问问自己背后隐藏的期待是什么,你就看到伤痛背后的礼物。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生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去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像生涯平衡轮、价值排序卡、舒伯的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
自我激活
需求带动行动。如果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他就不会在内心产生这种不平衡的感觉,也就是需求,从而无法引发行动。如果我梳理出价值观之一是“智慧”,但是每天并没有提醒自己。那么下班之后,只要刷刷微信看看剧,我就能很开心地睡觉了。相反,如果我“日省吾身”,每天结束时都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为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做些什么?”(然鹅经常的回答是并没有= =!)那么我的内心就会隐隐地焦虑,在入睡之前扒出kindle多看几眼。如果你希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拿到人生最重要的价值,一定要学会用成长性的需求替代匮乏性的需求,让价值观引领生活。
公开主张
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时,周边其他人很可能会触犯到你的价值观。向周围的人公开主张,有助于创造出利于坚持价值观的环境,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贯彻。
不断践行
价值观就好像你种下的一颗种子,需要不断的用行动浇灌才能越来越强大。当你不断践行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产生定见,也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信仰。一旦产生定见,在任何环境中你都能够汲取到滋养价值观的养分。即使在逆境中,当一个人的痛苦能够与他的核心价值观或愿景产生链接时,痛苦就不存在了。无意义带给人的痛苦往往大于痛苦本身,我们不是害怕痛苦,而是害怕痛苦得没有价值。当徐依看到自己现在的选项,背后指向了同样的价值观时,他就能脱离出当时那种纠结的焦虑状态了。
清晰的价值观,不仅能彻底治愈“选择困难症”,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和管理三观匹配的员工。在面试时设置一些针对价值观的问题,或者在员工面临职业发展问题时,帮助他看到当下的状况与自己想实现的价值观之间的关联等等。
美国生涯辅导大师舒伯说过,“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清晰的、恰当的、整合的自我概念,并且不断的在生活中检验和改正这一概念,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当你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你就会发现,无论什么都无法击败你。祝你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