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觉得,“老子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不再那么刺耳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励志片,是一部中国家长看了,就能理直气壮的对孩子说“我现在逼你,是为了你好”“我为你指的路绝对可以将你带上康庄大道”
这也是一部作为孩子的我们看了后,心里感到羞愧的电影,原来自己过得不好,没有物质财富和荣誉,完全是自己当初没有拼命努力的结果
当然,这是我国剪掉半小时的某些镜头后,让我们看到的一个顺理成章父母将儿女培养(逼迫)成才的励志现实故事
这部电影对85后,95前的同志们触动是比较大的,作为中间的我,看这部电影时,心情从头复杂到尾
看到吉塔和巴比塔被爸爸强硬的剥夺了童年的快乐、让两个自尊心处在发育期的姑娘强行剪掉头发,换上难看的运动装时,我们所有人愤怒了,凭什么,凭什么要将你没完成的愿望加在女儿的身上,摔跤是你的梦想,不是她们的,你凭什么决定她们的人生,就因为你是生养她们的父母,就可以肆意规划她们的人生轨迹吗
吉塔和巴比塔留着男孩子的发型走过长长的村子时,两人的内心是难过的,我们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就像小时候,全班同学都穿着运动球鞋上学时,而你还穿着破旧的老布鞋,那是一种格格不入,自己却无法改变,只能每天硬着头皮上,但心里无时不刻不在注意着别人的眼光与语言
吉塔和巴比塔开始叛逆了,但那种叛逆在我们看来真的太小儿科,太温柔了,关掉闹钟(what?请自动脑补黑人图片),青春期的叛逆不应该是抽烟喝酒纹身不回家,然后父母每天追着你从街头到巷尾,然后你每天都在叫喊,这不是家,你们不是我的父母,我的未来不用你管,不用你负责。但是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女性的地位低到几乎没有地位,她们不敢叛逆,因为身边没有叛逆的榜样,大家对父母都是言听计从,你敢对父母发出质疑或者不听话,那就真的是叛逆了。不像某国,身边到处都是叛逆的榜样(躁动的青春文学),你青春期不叛逆一下,不挑战一下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就算是没有叛逆的行为,心里早已竖起了革命的旗帜,与父母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争夺的高地——不被父母侵略的青春)
吉塔和巴比塔的转变是来自同龄人的羡慕,当吉塔和巴比塔羡慕朋友可以穿裙子像个女孩子的时候,那个被她们羡慕的女孩子却哭着说,你们错了,我希望有一个你们那样的爸爸,这样就不用14岁就嫁人,然后生孩子洗衣做饭一辈子围着锅灶转
吉塔和巴比塔突然想到自己没被父亲训练摔跤以前,每天却是被妈妈训练着做家务,洗衣做饭,以准备嫁人的时候不被挑剔,她们知道这很正常,每个女孩都是这样,所以她们的内心很平常,被爸爸训练,很辛苦,但是内心的某个地方却滋生了一颗兴奋的种子,很刺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但又很怕,怕别人的眼光,怕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可是当她们看见与别人一样的时候,退缩了,尽管没的选,但摔跤确实比早早嫁人做家务要好太多
实力相当的两位选手较量时,输的那个心里多半是不服气的,因为那并不代表自己的实力有多差,或许只是初入赛场一时不能克服恐惧。吉塔第一次比赛输了,但是却激发了她作为一名摔跤手对赛场的喜爱,她喜欢在赛场上的较量,喜欢在赛场上拿第一的感觉,以及终于尝到了当初走这条路苦尽后的甘来
电影中对父亲和吉塔的描写比较多,其实我很想看一下巴比塔打比赛的画面,可惜太少了,影片着重刻画吉塔,除了她是印度第一个拿世界奖的女子摔跤运动员有意义外,大概还有就是父亲的心血,吉塔是父亲第一个培养的摔跤手,里面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吉塔离开他去往国家体育学院以及向他挑战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吉塔的离开,不仅是女儿离开他,更像是他的梦想和精神离开了他,吉塔向他挑战,他明知道是自己体力不支输掉了,却无法再向女儿说明,那一刻他是失落的,觉得自己无法再为女儿做出指导,像被遗弃了,尽管巴比塔赢得了比赛,他还是闷闷不乐
吉塔剑走偏锋,连续输掉国际比赛,教练却还对吉塔说出“你很优秀,但是有些人注定拿不到奖牌”,这句话的杀伤力就像“你是个好人,但不适合我”,卧槽,这不是鼓励和安慰,这是赤裸裸的让我开启自我怀疑和质疑的模式,以及后面有可能让我走上自卑的道路(好吧,这个有点严重),吉塔果然开始沮丧低落怀疑自己,一通迟到的电话,吉塔泣不成声,父女俩打开心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哭成狗,但还是想弱弱的抗议下,为什么从来错的都是子女)
故事接下来发展就是吉塔在父亲的指导下重新找回自己,终于在国际大赛中赢得金牌,小小语看的还是挺激动的,泪眼汪汪的,但最后那句台词,小小语瞬间不爽了,父亲看着戴金牌的女儿,终于说出“你是我的骄傲”(是不是只有拿金牌了才是你的骄傲?)
所以说,作为85后,95前的我们看这部电影时真的是悲喜两全,悲的是,主角童年的压迫式成长,喜的是,主角最终站到了巅峰,我们一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边又看到了自己曾经梦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最终,我们碌碌无为的回头时才发现,其实父母当初的逼迫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通往成功终点的那条路太长,太艰苦,我们等不及走到终点,是自己早早的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