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人所谓“最好”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儿成长,父母应该认真的对待孩子,教会他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的基本准则。然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带他领略川洲过省之美。这就足够了。当他开始成长,父母就要给他自由。至于他的少年时候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对的事,父母给了足够的启蒙,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他认为这个事情是美的,无论过程如何,都是美的。因为这种东西是这个孩子想要的,保持着纯粹,去追逐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无否什么努力。如果孩子没有这个悟性,就让他平平安安地长大,做一个最平凡的人,成为世界中最平凡的一份子。这是父母需要做的。
那么,陈言就是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幸运儿,也好比花。因为如果她的身上多了任何一些这些现世的逼迫,她就再也不是陈言,因为这就是她。或者说,她太过于理想,也好比我。这是一个完全所谓自然的过程,我不过是要寻找她的成长。那好,她长大了。
在面对紧张的入学考试前,她也在认真准备,但这不是为了某一种理想,某一种荣誉,某一种未来,这是自然。如果说是没有被录取呢?这实际上是不曾思考过的,不曾有过意义的。那她为什么还要认真准备呢?这就无关所有了。就好似在问她为何要在这条路上愈行愈远。
因为心底的未知与寻找。同时无关所有。
人生无关所有,所谓姿态都是最好,因为童年时候的一种影响与向往,形成了陈言。但是她是再宽广不过的。没有好与不好。少年时代的追求,形成了所有。那回到题目:我应该如何活着?
于是,制定一套规矩。我应该多挤些时间用来阅读,我要认真学习考上大学。我应该每一周用一小段时间来听音乐。我不想接受信息,我只想这样活着。我在问什么?我就应该这样活着。在隐约的询问当中,我发现了当初那个问题的答案:陈言,再见。
在失去你之后,我会面对什么?我该如何思考?我不知道。可是,既然问到了事情的根本,那就无法再容留...
回到了过去。你的三年,我的三年,最好的三年。
再见,陈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