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装贪官?

图:网络

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在高度讲究伦理道德、要求为官清正廉明的古代,德高望重的官员反而不得不贪,不得不“腐化堕落”,否则便会迎来杀身之祸。

就皇帝自身而言,一方面希望大臣一心为公,提倡家国情怀。当然,这个“公”指的是朝庭,是家天下。一方面非常担心手握实权的大臣洁身自好,收买人心。这,无疑是一个悖论。

西汉名相萧何的“贪腐”过程,读来发人深省。

汉高祖刘邦能当上皇帝,论功劳萧何最大,没有之一。

当年高祖起事,是萧何拥立他为沛公,相当于创业初期,帮他挖到了第一桶金。当年军心涣散,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留下了关乎命运的将才。战争打什么?打的是后勤。刘邦连年征战,一应钱粮,全靠萧何支撑。

汉高祖刘邦起事之前,他的同乡萧何只是沛县的主吏掾,亦既县令的属吏,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和秘书长。古时候“官”与“吏”不是一个概念,粗暴的理解,官是公务员编制,吏属于编外人员,勉强算是事业编,由主官招聘。不过萧何作为县令的左膀右臂,权力还是很大的。拥立刘邦为沛公后,萧何升任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职责覆盖行政、司法、民生三大领域。刘邦受封汉王,萧何则是丞相,而且刘邦称帝之后一直是丞相。甚至可以说他死后仍然是丞相。何以见得?曹参继任丞相,完全按萧何的“既定方针”办,于是有了成语“萧规曹随”。

刘邦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这句话并非客套 —— 没有萧何的后勤支撑,刘邦根本无法与项羽长期对峙。

建国之后论功行赏,大臣们争论不休:武将们认为自己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应排在首位;而刘邦却力排众议,封萧何为“酂侯”(封地在酂县,今河南永城),食邑最多(万户),并明确宣布萧何“功居第一”。

刘邦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你们这些武将,好比‘猎犬’,只能追捕猎物;而萧何好比‘猎人’,能指挥猎犬、制定狩猎策略。况且你们多是一人追随我,萧何却让全族数十人随我征战,这份功劳谁能比?”

然而,萧何还是表现得太好了,好到了被老板提防的地步,好在旁人及时提醒,在所有的功臣中总算幸免于难。

先看看刘邦怎么做的吧。公元前204 年,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时,曾多次派人“慰问” 萧何。萧何的门客鲍生提醒他:“大王在前线受苦,却多次慰问您,是怀疑您啊!” 萧何当即采纳建议,将家族子弟全部派往前线参军 —— 刘邦收到消息后,果然不再猜忌,反而对萧何更加信任。

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进一步升级:异姓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诛杀,连张良也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萧何作为 “文臣之首”,自然成为刘邦重点防范的对象。公元前 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到长安,又一次对萧何产生猜忌 —— 此前萧何因见长安土地紧张,上奏请求将刘邦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开放给百姓耕种,刘邦却认为萧何是“收买民心”,怒斥道:“你收受商人贿赂,却来打我园林的主意!”随即下令将萧何关进监狱。

萧何毕竟是聪明人,这回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要成为老板放心的员工,没有私心不行,得贪;名声太好不行,得臭,最好臭名远扬;做好人好事更不行,得做坏事,而且必须欺压老百姓。

为消除刘邦的猜忌,萧何晚年选择了“自污名节”:他故意强占百姓田宅、接受商人贿赂,纵容家人欺压百姓。百姓纷纷上书控诉萧何,刘邦得知后却反而笑着对萧何说:“你身为丞相,也和百姓争利?”随后将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让他自己向百姓谢罪。

看见了吧,一个沉迷于财物、失去民心的丞相,绝无能力威胁皇权,刘邦总算放心了。当然了,对贪腐行为必须严厉处罚,萧何不得不“自己向百姓谢罪”,——罚酒三杯。

想起了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好的制度,可以把魔鬼变成天使,反之,天使会变成魔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