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我家从运河畔的云台搬家到村里规划的排房,那时的房子在村庄的正中位置,四邻八舍的人多,没有小时候空地玩耍的地方开阔。大家庭开始陆续搬离爷爷创业的基地,在下海经商火热的年代里,爷爷商业部门退休,更是有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做着小本生意也算是风生水起,乘着改革的东风,爷爷带着我们一大家子成为村庄的首批致富家庭,也感召带动了很多人一起努力奔向新生活。
我们小家庭自此离开运河畔那边的家,因爸爸在外工作,妈妈带着我和弟弟自此与运河离着远了,少了一份与田园最近距离的接触,也离开爷爷奶奶生活许久的地方。曾经的老宅有我很多童年的记忆,如今早已变成了农田,而我一直心念念想要用文字记录运河边长大的、如我一样的孩子们的故事。
中国的十年就是一个巨变,我家也在十年间不断改变着。1992年又是新的春天,我家旧房闲置,新房竣工,房子变大了、变美了,居室有了装修设计。曾经在选择进城买房,还是留老家盖房问题上有过爸妈的家庭讨论,后来三伯父找到爸爸说明缘由,老爸选择留在老家再盖新平房的决定。新房的一系列建筑、设计、装修都是老爸一手完成,包括选材、房间的构造、墙围的设计、门窗的样式、整体的色调,还有屋檐梁柁也是有别于本地样式。客厅里安装的吊灯是假期和节日里我们利用率比较高的,。记得过年时候,我们一群兄弟姊妹,在我的带领下,打开房间的所有彩灯,播放录音机里的卡带,有什么荷东舞曲、猛士的士高,我们会跳16步、32步、还有风靡一时的迪斯科,排起队伍一起蹦蹦跳跳的兔子舞。90年代初期我们进入小康生活水平,丰衣足食与精神生活同步,看书、写日记、听歌、跳舞这样的爱好不是现在才无源而起的,这些应该感谢祖辈打下的殷实根基与父辈的勤劳拼搏,既要努力前行也要懂得生活,从小看到爷爷的样子就已注定此生如何选择。爸妈说,早早的把我和弟弟成家结婚用的钱攒好了,每人2万,任何事不能动。如今啊,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成家估计2万的后边都要加两个0。我们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女孩少,加上我也属于比较小的,所以受宠爱最多。爷爷那辈人里奶奶与姑奶的大家闺秀模样与风范印象深刻,大姑妈的气度与才干也是我钦佩的,老姑妈淳朴善良,从小我也被她们疼着爱着,因为她们都疼爱我爸爸,所以我才有体会什么叫爱屋及乌。智慧的老爸看着我拍下屋檐的样子,依然自豪的说自己选择的风格凸显了房子主人的个性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