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的时候,小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什么才算穷?”
我不知道她的小脑瓜里怎么会蹦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她问了,就想寻求答案。
“你还别说,这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先肯定她的问题提得好。接着跟她聊起了贫穷的话题。
“没有绝对的贫穷和富有,贫穷和富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跟她说这些,不一定能听懂,我接着给她阐释,“比如说在一个都很富裕的地方生活,可能不如别人富有,但是回到贫穷的山村里,又会成为富裕的人。这都是相对的。”
“这些穷是没有更多的钱或其它财务,但贫穷不只是有没有钱,还包括精神上的贫穷和富有。比如有些人很有钱,但是他并不觉得幸福、充实,在精神上却是贫穷的;而有些人虽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是每天很幸福、很满足,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我在认真说,她在专心听,尽管未必能听懂。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佐贺的超级阿嬷》,里面的阿嬷说过这样一句话,‘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书中的阿嬷就是一个穷得开朗的人,我来给你讲讲她的故事吧。
接着我就给女儿讲起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的故事。因为母亲无力抚养,把年仅8岁的昭广寄养在佐贺乡下的外婆家。阿嬷家里很穷,她每天早晨4点多都要去上班,她走路的时候总喜欢在腰间系一个绳子,绳子的末端拴上一块磁铁,这样她就可以边走边吸起地上的碎铁、铁屑,用来卖钱。
阿嬷家门前有一条河,阿嬷就用棍子横在河上,正好河的上游是菜市场,他们经常能在河里捡到一些长相不好或有点烂的菜叶和水果,那成了他们家的“超级市场”。
正在长身体的昭广经常饿肚子,阿嬷就告诉她睡着就不饿了,他们就穷到这种程度,但是乐观的外婆总有神奇的办法,让生活充满温暖、力量和希望。外婆每天过得很开心,而且她的乐观、勤劳、善良给昭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贫穷不是只有吃不饱穿不暖,还有精神上的感受,可能你现在还不太懂,但长大了会慢慢明白的。
就这样上学的路上,我给她讲了一路,她听的津津有味。
放学了,女儿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妈妈,你还跟我讲那个故事吧。”听到这句话我知道这个故事吸引了她。
我又给他讲了昭广光脚跑步,参加棒球队的一些事情。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藏在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佐贺的超级阿嬷》。
十几年前,你晨晨姐姐推荐我读了这本书,读过之后就被这个老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在我推荐阅读的书单里,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你觉得好听的话,我们也一起来共读这本书吧。
“当然好啦!”她兴奋地回答。
于是我们的亲子共读书就成了《佐贺的超级阿嬷》。每天读一部分,这一段亲子时光,有阿嬷和昭广的故事陪我们共同度过。
女儿偶然间的一个问题,成为我们聊天的主题。从一个词语到共读一本书,就是源于我们的聊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和孩子聊天的机会,可能大人的一次正确引导,就会让孩子走向一个美好的地方,抵达他未曾涉足的远方。
从“贫穷”到“佐贺”,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因为一次亲子聊天,它们有了密切的关系,也陪伴我们度过一段美好的亲子共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