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次运动伤害的经历。
一说起“运动受伤”这件事,那我可就精神了~偶尔和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坐在我对面的小伙伴一定会看到我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聊上一聊的兴奋。
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跑步的孩子,冬天跑步热乎,夏天跑步凉快,初中的时候也曾代表学校在市运动会上拿下短跑100米/200米的冠军。在我的认知里,运动这件事,不难,甚至叫“信手拈来”。可如果人生总是如你所愿,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第一次运动受伤是女儿半岁左右的时候,我记得那天其实我几乎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运动训练,最后在做仰卧卷腹的时候,身体已经很累了,又想完成既定目标数量,一个咬牙,脖子毫不意外的开始和腹部一起发力,只听卡的一声,脖子不会动了。去医院检查,医生结论是颈椎肌肉拉伤,关节错位,戴了一周的固定器,做了两周的理疗康复。
第二次运动受伤是当时和同事组团打卡相约健身房,坚持了差不多2个多月了,渐入佳境。当时觉得自己特行,非常想要给同事展示示范,因为思想上太放松,肌肉专注度不够,一个跳跃,落地时大拇指反向翻折,直接骨折。
第三次运动受伤是去年晨跑的时候,因为在听书,没看到台阶,落地滑倒,左踝骨骨折。
最近看了《认知觉醒》,我总结我这三次运动伤害的原因就是:
1、 数量太多,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直接将肌肉推至困难区,崩了。
2、 专注力太低,运动时没有专注于身体本身的感知和状态,听书看风景,摔了。
3、 得意忘形,好为人师。当持续运动让我开始享受身体与情绪的双重美妙时,平时健身教练的一句肯定、同事的一句“哇,你瘦太多了”都会让我有那么点飘飘然,自认也可以给人家示范指导了,然后打脸。
这其中,断断续续还有三次因为意外受伤,不得不中断运动的经历。一次是遇到酒驾的司机把车开上人行道,虽然我躲得快,还是被撞到侧身,导致左手臂骨折;一次是因为十字路口等红灯,被电瓶车从脚上压过去,小脚趾骨裂; 第三次是大脚趾骨折养好拆了石膏的第二周,我刚准备好心情恢复训练,又遇到公交车师傅一个急刹车,直接将一个老婆婆甩到我身上,我毫无意外的向后到地,一屁股卡在公交车后门的台阶上,尾椎又骨折了…
这几次受伤,我都不得不中断运动,最轻的肌肉损伤要休息一周,最重的骨折要休息3个月甚至半年,而每次想要恢复运动,重新开始跑步或者健身的时候,心理准备其实是最挠头的,经常不断的在各种自我否定、自我安慰、自我鼓励中拉扯:
1、 我已经运动了那么久,这次受伤恢复,之前锻炼的成果几乎归零,又要重新开始;
2、 为什么我刚刚准备开始运动,又意外受伤,是不是就不要有运动的念头了,就可以平平安安了;
3、 休息前我已经可以轻松驾驭10公里,现在跑1公里就开始觉得累,这种感觉太挫败了;
4、 骨折坐轮椅,不要说腹肌了,脂肪游泳圈都有两圈了,要做多少腹肌训练才能有成果呀;
……
在前几次受伤恢复之后,从有想法有计划想要运动到真正开始第一天运动,都常常要经过2周左右的时间自我纠结,那种犹豫和拉扯感让人特别分裂。而去年最后一次踝骨骨折之后,因为当时自己总结了前几次受伤的经验,也确实不想再把自己陷入那种无力无用的纠结中去,所以在骨折恢复期,就有意识的为重新恢复运动做准备,过渡的非常顺畅。当时主要是做对了以下几件事:
1、 谨遵医嘱,保护好受伤部位,没有盲目乐观,坚持定期复查。根据我的经验,听医生的话,恢复的好的情况下,可以至少提前一周拆除石膏。
2、 养伤期间,虽然脚踝打了石膏不能动,但其他部位都是自由的呀,我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核心训练和肩背训练,既可以帮助肌肉保持状态和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心肺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平和积极的状态。
3、 石膏拆除后,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承重及慢跑。我是拆除石膏后第三天开始快走和慢跑交叉运动,这个时候,要高度专注于身体本身的知觉,一旦出现不适,果断停止,不能让伤势复发加重。
4、 恢复运动避免高强度,最开始是跑一休一、跑一休二交叉进行,给身体逐步恢复的信号和时间,休息的那天会选择帮助受伤部位康复的瑜伽理疗类的专项训练。
5、 最重要还是心理的调整,把这一切看成是身体和心情的修整期,而不是挫败期。在这个时期合理的调整蓄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当下的状态,也许这比持续的运动更能给到我们一些启示和心得。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准备及心态,刚好也契合了最近看到章节中讲述的目标、动机和行动的清晰力等认识逻辑。以前的纠结都源于目标和动机的不清楚、不纯粹。我运动我跑步到底是为了给别人看?还是为了身材更好?还是仅仅是享受单纯的运动的快乐?如果运动是我的日常,那我何不用更加成熟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急于求成,享受当下每一天的收获。
最后,愿大家运动无伤,即时偶有意外,也可以用认知和心智的力量,顺畅恢复,一如既往地奔跑在自己热爱里。